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集美區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奮進集美 > 集美報> 正文
分享到:

從肉粽的煙火傳承看家族奮斗、鄰里溫情與時代脈動

2025-06-06 11:47  來源:集美報  責任編輯:李霖  我來說兩句

“記和”陳建順的妻子拎著肉粽準備遞給客戶。(林小芬 攝)

國道無名小棚蝶變“福建名小吃”

324國道旁,灌口魚孚“記和”肉粽書寫著另一部家族奮斗史。1983年,57歲的劉銀于與老伴在車流不息的國道旁支起毛氈棚。“那時修路工人、運貨司機絡繹不絕,肉粽方便、扛餓,配個小腸燉罐,兩三個下肚就能頂一頓飯。”兒子陳建順回憶母親創業的艱辛歲月。生意火爆時,她一天炒米25公斤,裹粽250余個,睡眠不足四小時。

2003年陳建順夫婦接手,在傳承中創新推出花生肉粽,以及用泰國糯米和紅米包裹的鮑魚肉粽。2008年小店注冊“記和”,告別“無名時代”,2010年榮膺“廈門老字號”與“福建名小吃”。

劉銀于老人雖已離世,但“記和”爐火未熄。臨近端午,陳建順凌晨三點起來炒米,兒媳林藝娜潛心學習包粽技藝,即將扛起傳承重任。記者采訪間隙,來自四川的唐女士正提著40多個肉粽準備離去,她已經連續十七八年為工人訂購肉粽,“我只認這家店的味道”,樸實的話語,是對堅守最好的回響。

古厝新味 祭祖供品變“網紅”伴手禮

集美大社古厝,“阿鷺燒肉粽”為傳統注入創新活力。店主阿鷺曾就職高校食堂,2015年創辦酸筍面店,后來他覺得“集美缺少便于攜帶的地道伴手禮”,2020年創立了肉粽品牌。

“舊時閩南七月祭祖才包粽,多為堿粽或芋頭粽。”阿鷺的母親回憶道,那時成串的粽子懸于廳堂梁下,可以吃上好幾天。20世紀80年代,生活漸好,粽子里開始加入五花肉、海蠣干。在與臺灣友人的交流后,她經過多次優化調整,最終選用更Q彈的東北珍珠圓糯米,嚴選腌制30天以上無白心咸蛋黃,口感更沙。

阿鷺的匠心滲透在細節里。炒米精準至六成熟,確保顧客再次加熱后仍然米粒分明彈牙。除經典款,他還推出不加海鮮的蕓豆肉粽及自創“沙蟲干雙肉豪華版”。

阿鷺燒肉粽不僅吸引游客,更通過快遞網絡,征服東北、上海、廣東乃至香港的食客。高峰期,一天做兩萬個肉粽,端午前需臨時增雇幫手,夫妻倆常凌晨三點開始備料。他們的堿粽賣往漳州的糖水鋪,切片加入燒仙草、四果湯等甜品中,廣受歡迎。


更多>>相關圖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