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集美區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奮進集美 > 集美報> 正文
分享到:

從肉粽的煙火傳承看家族奮斗、鄰里溫情與時代脈動

2025-06-06 11:47  來源:集美報  責任編輯:李霖  我來說兩句

一葉裹山海 三代守匠心

從肉粽的煙火傳承看家族奮斗、鄰里溫情與時代脈動

阿鷺的母親正在趕工包肉粽(林小芬攝).jpg

阿鷺的母親正在趕工包肉粽。(林小芬 攝)

一枚粽子,包裹著山海的饋贈與家傳的秘方,更承載著跨越半個世紀的煙火傳承與匠心堅守。在集美,端午的粽香里,凝結著家族奮斗的汗水、鄰里互助的溫情與時代創新的生機。

挑擔起家 戲臺邊鍛造金字招牌

“父母本來真疼惜,乎我讀書幾多冬,出業頭路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閩南歌謠《燒肉粽》,曾是“炳記小點”創始人楊炳煥的生活寫照。1970年,為養家,鼓浪嶼人楊炳煥在杏林艱難營生:白天悄悄備料包粽,夜晚挑擔穿梭鄉社,在戲臺旁叫賣。杏林紡織廠的工人們,成了他最初的主顧。

“父親從小沒做過農活,全靠這擔肉粽撐起全家?!睏畋ǖ膬鹤訔钣龤J回憶說,初時一天僅售50個粽子,每個一兩角錢,雖僅得幾元錢,但已經很欣喜。1976年,楊炳煥在杏東路搭起竹棚小店。1991年,小店遷入杏林小商品市場,取名“炳記小點”,那古樸的牌匾,是楊炳煥親筆所書。

楊育欽接手后,總是一身襯衫西褲,把小店打理得干凈整潔,“廚房比我們家里還干凈”是許多老顧客最深的印象。他嚴格遵循父親手藝:五花肉、香菇、鹵蛋為餡,炒米著色不用白砂糖,只為鎖住醇厚“古早味”。

如今,第三代接班人楊英淳還開出了分店,但不少老饕仍鐘情于老店。鼎盛時,炳記端午訂單可達兩三萬個粽子。顧客不乏祖孫三代,爺爺帶著孫子,講述記憶中半個世紀前戲臺邊那盞粽香縈繞的燈火。


更多>>相關圖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