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百年“樹木育人”文化
2024-04-03 12:50:48? ? 來源: 集美大學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月春風郁青蔥,繁城草木翠意濃。1920年代,在集美之外,陳嘉庚以設置“同安教育會”“教育推廣部”的一己之力,創辦和補助20多縣的80余所中小學, 蔭及閩省民眾。在今天的同安孔廟興賢育才坊旁,有一株高大挺拔的柚木,濃蔭蔽日,十分壯觀,一片葉片就大如帽子。在廈門,柚木屈指可數,能擁有近百年高齡的柚木更是稀罕。這株柚木并非本地樹種,據資料記載,這株孔廟內最珍稀的古樹,也是目前同安區僅此一棵的柚木,正是當年在南洋創業的陳嘉庚1925年從新加坡引種的。如今,在集美陳嘉庚故居還能看到同時期引種的這一名貴樹種。齊享濃蔭枝葉茂,共待新芽一城春。陳嘉庚以“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廣闊胸襟和格局,將“美哉教澤長”的家鄉打造成為“樹人需百年”享譽中外的“海濱鄒魯”。 手植春光,再續奔涌而上的力量。在集美學村的“核心區”,陳嘉庚更以其“知山知水”的智慧,開啟“樹木樹人”的求索,實現“山明兮水秀,勝地冠南疆”的“至善至真”。 1922年9月,富麗堂皇的集美學校“科學館”落成。這是當時校舍建筑費最高的一幢,因其除了建筑費6.5萬銀元,還包括大量植物學標本和設備花費4萬元。 為了給師生提供鮮活植物標本,1923年陳嘉庚又在科學館附近購荒地二十余畝,從國內外引進植物種苗,1925年春建成與教學相配套的“植物園”。據集美文史學人陳新杰撰文介紹,當年園內培植的植物達105科500余種。其中菊科、百合科各50余種;豆科30余種;茄科、薔薇、木本十字花、大戟等科各有20余種;桃金娘、仙人掌、錦葵、毛茛、莧、松柏、旋花、蕓香、蘭、天南星等科各有10余種。全園按照植物分科及物種的習性分區,各種植物都標出其科、屬、種名等。園內建有溫室,保護熱帶植物越冬;還種有南洋輸入的珍貴而稀有的樹木。花木手自栽,影動醉春煙。植物園既服務于學校教學科研,又是師生休閑游賞的花園,亦為鄉民乘涼憩息之佳處,堪稱學村一勝。 集美學校植物園一處院落,一脈書香。1925年陳嘉庚“建筑勝于全部”的“文學樓”(今敦書樓)告竣。學子們“于課暇,常流連其間,神倦則散步回廊,南望潯江一練,北矚天馬三峰”“高岡翠嶺,綿亙左右,山水清幽,景色鮮美,瞻望之余,心境泰然,常留戀不肯遽下”。在這處專為女子師范、女子中學建筑的校舍前,“什植桃、梅、玉蘭、相思十數樹,春際紅白競放,頗為悅目”,校園宛如花園,“萬紫千紅,臨風嬝娜,綠葉素枝,輕盈欲語,其香可嗅,其色可餐,尤以臘梅、玫瑰為余所特愛”。女學生們“每于課余飯后,輒徊徘其間,心曠神怡,俗慮俱消矣”。綠色,承載著夢想與希望。美麗女孩們在這里,沐浴著校主恩澤,每天都在書寫美麗人生,涵養著自尊、自信和自強。 集美女子師范師生在文學樓前做操 綠蔭窗前,花開四季。徜徉在學村嘉庚建筑群,繁花似錦、綠樹成蔭。陳嘉庚虛懷若谷,謙遜厚德,生前從不以自己的名字命之學校任何建筑。后人為了緬懷先生,特地將學村門樓到嘉庚故居的道路命名為“嘉庚路”。1950 年代初,回國定居的陳嘉庚擴建集美學村,同時也將這條大道進行美化。路兩旁的喬木間套種上各種色彩的灌木花,建有三角形街心大花壇、扇形大花壇。如今,嘉庚路兩邊齊刷刷地生長著被附近集美小學孩子們昵稱為“千層餅”的千層白。這種外形很有趣的樹,據說也是先生引種的。樹干動輒“脫皮”,輕輕一動就往下掉,但它從不長蟲,傲然挺立。種下一抹春色,世界萬物盎然。今天,我們考證陳嘉庚到底引種過多少花卉苗木,這似乎不重要了;好好保護這些樹木,讓它們茁壯成長,成林成蔭;弘揚嘉庚“樹人育人”文化,“讓一棵樹成為一片林”,才是對先生最好的追思。 鳳凰木之花雨,惟留弦誦;“千層白”之風姿,獨語蒼穹。 寬廣深邃的嘉庚精神,就像依蘭的縷縷清香,芳馨爽朗;博大厚重的嘉庚偉業,如同柚木的挺拔身姿,讓人仰望。 新的時代,“海上花園”正以“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桂冠,賦予城市更高顏值、更高素質,而其熔鑄于城市品格中的綠色文明基因,正閃耀著陳嘉庚生態建設理念的時代價值。 滿城新綠,共迎美好新生。讓我們萌動春的時光,一起樹木育人;將春天,種進每一個明天。 (作者 :集美大學 廖永健 圖片來源 :陳嘉庚與華人華僑資料中心、集美大學陳嘉庚研究數據庫)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