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鍛造“博士后力量”培育“產業森林”
2025-07-10 09:32:4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從政策設計到機制突破 完善人才支撐體系 幫忙申報優秀博士后項目、組織專家指導青年基金申報、搭建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在平臺全方位的技術和資源支持下,去年8月才加盟廈大附屬第一醫院的博士后盧佳敏的探針合成研究獲得突破,有望為精準醫療提供新工具。“工作站鼓勵自主探索又提供實質支撐,讓我們能專注攻克卡脖子技術。”盧佳敏說。 科研需要系統性的扶持政策。多年來,廈門出臺涵蓋經費、安居、轉化等的立體扶持政策,完善編制機制與平臺建設,構建起全鏈條、立體化支撐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博士后工作“廈門模式”,為企業引育人才、激發創新活力筑牢根基。 2000年,廈門率先在全國出臺政策,對新設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給予200萬元建設補貼,開啟了博士后工作制度創新之路。如今,已形成“三梯度支持+全周期服務”的立體架構:新設平臺最高獲200萬元建站補助與30萬元科研啟動金;在站博士后享最高30萬元生活補貼,出站留廈再獲30萬元安家費;優秀項目可申報國家“博新計劃”等多級資助。 廈門還自主研發“博士后工作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工作站建站、博士后進出站、日常和中期考核、經費申請、出站留廈等業務“全程網辦”。 “學院不僅有實驗室,更有廣闊的產業化舞臺,從論文到產品的每一步,都能得到政策與平臺的有力支撐。”廈大化學化工學院博士后余詩潔感慨,學院搭建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橋梁,憑借國家級科研平臺與豐富企業資源,為她實現“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社會價值”的目標提供了關鍵助力。 從招才引才到磁場效應 打造博士后科研熱土 6月25日,廈門第一醫院博士后工作站內,來自巴基斯坦的博士后Jan Nasrullah專注于納米技術與癌癥免疫治療的融合研究,眼中滿是對科研突破的期待。“選擇這里,除了研究方向契合外,還因為廈門有一流科研平臺、前沿水平和具國際競爭力的待遇體系。”他說,薪酬、醫保、住房補貼等政策,讓他能安心投入研究。 廈門市腫瘤中心臺灣博士后鄧逸樵,被廈門充足的資金與頂尖設備等全方位科研支持所吸引。讓他振奮的是,其科研項目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為60位頭頸癌和腦癌患者提供服務。 特寶生物博士后周藝茜則看重雙導師培養模式帶來的全方位成長。“企業導師緊盯實際應用場景,學術導師深耕理論研究深度,雙向賦能讓我徹底摸清生物醫藥研發完整脈絡。”周藝茜說。 政策與平臺雙輪驅動下,廈門已成為博士后科研熱土,形成磁場效應,“虹吸”全球智慧扎根結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僅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自2006年建站以來就已培養百余名博士后。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坐擁國家級科研平臺,更是會聚68位博士后合作導師,包括3位院士、21位國家級領軍人才和36位國家級青年人才,為博士后提供世界級科研平臺和頂尖師資指導。 “博士后既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也是產業發展的推動者。”廈門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廈門將持續優化生態,強化博士后“引、育、留、用、服”全流程保障,推動博士后平臺建設,讓更多創新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賽道上,書寫從“跟跑”到“領跑”的創新故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