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鍛造“博士后力量”培育“產業森林”
2025-07-10 09:32:4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鍛造“博士后力量”,培育“產業森林” 萬泰滄海園區 博士后張運茂(中)與他的團隊在為創新創業大賽做準備。 東南網7月10日訊(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林澤貴 黃星榕 文/圖)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畢兆峰博士正與團隊研討國產疫苗研發的相關事宜;廈門市腫瘤中心,臺灣博士后鄧逸樵的科研項目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廈大附屬第一醫院,巴基斯坦博士后Jan Nasrullah探索著納米抗癌新路徑……這些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才俊,正源源不斷地為廈門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6月25日至26日,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走進福建博士后站點”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廈門,深入探訪廈門博士后工作站,為10月在泉州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預熱。兩天的行程揭開了廈門科研創新密碼:這里不僅是博士后潛心科研的熱土,更以“政策—創新—人才”三鏈融合的創新實踐,將科研項目轉化為產業升級動能。 據悉,廈門現有各類博士后平臺121家,設站數量居全省首位,實現區域與重點產業全覆蓋,集中在軟件信息、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其中,流動站45家,涵蓋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12個學科門類38個一級學科;工作站46家、省級創新實踐基地30家,可獨立招收的工作站2家。 從實驗室到市場端 全鏈條加速創新轉化 廈門萬泰滄海的九價HPV疫苗生產車間內,兩條生產線按國際標準高速運轉,我國第一款、全球第二款九價HPV疫苗“馨可寧^?9”在此誕生。6月,該疫苗獲批上市,打破國外10余年壟斷。 從2002年立項到2025年獲批,這款國產疫苗僅用23年便完成上市,背后是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賦能。“高校側重‘0到1’的原始創新,而企業專注‘1到100’的產業化,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價值在于縮短這段距離。”萬泰滄海研發總監王大寧說,公司與廈門大學合作,設立“學術導師+企業導師”的雙導師制,產學融合,提高研發效率,成果轉化周期平均縮短2.5年。 自2020年設站以來,萬泰滄海累計招收6名博士后,支撐企業保持每年3至5個創新藥管線的研發節奏。 廈門特寶生物將博士后視為企業“不戴工牌、不帶工號”的員工,現有7名在站及擬進站博士后,研究的國產治療用生物制品歐美上市策略、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探索等課題,直接推動企業相關品種的研發申報。 “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相當于‘緩沖地帶’,能彌合基礎研究與企業應用的脫節。”特寶生物副總經理石麗玉說,博士后可成為既懂實驗室“科學語言”又通產業“市場語言”的“技術翻譯官”。 作為全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廈大化工學院流動站培養近700名博士后,走出鄭蘭蓀、田中群、孫世剛3位院士,近3年還與87家合作企業開展合作,成功孵化出福建藍煙新材料等科技企業,成為創新發展生力軍;特寶生物博士后團隊參與開發的“派格賓^?”打破國際壟斷并在國外獲批上市……如今,“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落地”的全鏈條加速,成為廈門博士后工作站賦能產業的核心密碼,博士后工作站的科研成果產業化案例在廈門不斷涌現。 據統計,即將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廈門共有98個博士后項目報名,占全省四成以上,創歷史新高。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