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鍛造“博士后力量”培育“產業森林”
2025-07-10 09:32:4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鍛造“博士后力量”,培育“產業森林” 萬泰滄海園區 博士后張運茂(中)與他的團隊在為創新創業大賽做準備。 東南網7月10日訊(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林澤貴 黃星榕 文/圖)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畢兆峰博士正與團隊研討國產疫苗研發的相關事宜;廈門市腫瘤中心,臺灣博士后鄧逸樵的科研項目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廈大附屬第一醫院,巴基斯坦博士后Jan Nasrullah探索著納米抗癌新路徑……這些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才俊,正源源不斷地為廈門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6月25日至26日,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走進福建博士后站點”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廈門,深入探訪廈門博士后工作站,為10月在泉州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預熱。兩天的行程揭開了廈門科研創新密碼:這里不僅是博士后潛心科研的熱土,更以“政策—創新—人才”三鏈融合的創新實踐,將科研項目轉化為產業升級動能。 據悉,廈門現有各類博士后平臺121家,設站數量居全省首位,實現區域與重點產業全覆蓋,集中在軟件信息、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其中,流動站45家,涵蓋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12個學科門類38個一級學科;工作站46家、省級創新實踐基地30家,可獨立招收的工作站2家。 從實驗室到市場端 全鏈條加速創新轉化 廈門萬泰滄海的九價HPV疫苗生產車間內,兩條生產線按國際標準高速運轉,我國第一款、全球第二款九價HPV疫苗“馨可寧^?9”在此誕生。6月,該疫苗獲批上市,打破國外10余年壟斷。 從2002年立項到2025年獲批,這款國產疫苗僅用23年便完成上市,背后是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賦能?!案咝戎亍?到1’的原始創新,而企業專注‘1到100’的產業化,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價值在于縮短這段距離?!比f泰滄海研發總監王大寧說,公司與廈門大學合作,設立“學術導師+企業導師”的雙導師制,產學融合,提高研發效率,成果轉化周期平均縮短2.5年。 自2020年設站以來,萬泰滄海累計招收6名博士后,支撐企業保持每年3至5個創新藥管線的研發節奏。 廈門特寶生物將博士后視為企業“不戴工牌、不帶工號”的員工,現有7名在站及擬進站博士后,研究的國產治療用生物制品歐美上市策略、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探索等課題,直接推動企業相關品種的研發申報。 “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相當于‘緩沖地帶’,能彌合基礎研究與企業應用的脫節?!碧貙毶锔笨偨浝硎愑裾f,博士后可成為既懂實驗室“科學語言”又通產業“市場語言”的“技術翻譯官”。 作為全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廈大化工學院流動站培養近700名博士后,走出鄭蘭蓀、田中群、孫世剛3位院士,近3年還與87家合作企業開展合作,成功孵化出福建藍煙新材料等科技企業,成為創新發展生力軍;特寶生物博士后團隊參與開發的“派格賓^?”打破國際壟斷并在國外獲批上市……如今,“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落地”的全鏈條加速,成為廈門博士后工作站賦能產業的核心密碼,博士后工作站的科研成果產業化案例在廈門不斷涌現。 據統計,即將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廈門共有98個博士后項目報名,占全省四成以上,創歷史新高。 從政策設計到機制突破 完善人才支撐體系 幫忙申報優秀博士后項目、組織專家指導青年基金申報、搭建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在平臺全方位的技術和資源支持下,去年8月才加盟廈大附屬第一醫院的博士后盧佳敏的探針合成研究獲得突破,有望為精準醫療提供新工具?!肮ぷ髡竟膭钭灾魈剿饔痔峁嵸|支撐,讓我們能專注攻克卡脖子技術?!北R佳敏說。 科研需要系統性的扶持政策。多年來,廈門出臺涵蓋經費、安居、轉化等的立體扶持政策,完善編制機制與平臺建設,構建起全鏈條、立體化支撐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博士后工作“廈門模式”,為企業引育人才、激發創新活力筑牢根基。 2000年,廈門率先在全國出臺政策,對新設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給予200萬元建設補貼,開啟了博士后工作制度創新之路。如今,已形成“三梯度支持+全周期服務”的立體架構:新設平臺最高獲200萬元建站補助與30萬元科研啟動金;在站博士后享最高30萬元生活補貼,出站留廈再獲30萬元安家費;優秀項目可申報國家“博新計劃”等多級資助。 廈門還自主研發“博士后工作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工作站建站、博士后進出站、日常和中期考核、經費申請、出站留廈等業務“全程網辦”。 “學院不僅有實驗室,更有廣闊的產業化舞臺,從論文到產品的每一步,都能得到政策與平臺的有力支撐。”廈大化學化工學院博士后余詩潔感慨,學院搭建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橋梁,憑借國家級科研平臺與豐富企業資源,為她實現“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社會價值”的目標提供了關鍵助力。 從招才引才到磁場效應 打造博士后科研熱土 6月25日,廈門第一醫院博士后工作站內,來自巴基斯坦的博士后Jan Nasrullah專注于納米技術與癌癥免疫治療的融合研究,眼中滿是對科研突破的期待?!斑x擇這里,除了研究方向契合外,還因為廈門有一流科研平臺、前沿水平和具國際競爭力的待遇體系?!彼f,薪酬、醫保、住房補貼等政策,讓他能安心投入研究。 廈門市腫瘤中心臺灣博士后鄧逸樵,被廈門充足的資金與頂尖設備等全方位科研支持所吸引。讓他振奮的是,其科研項目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為60位頭頸癌和腦癌患者提供服務。 特寶生物博士后周藝茜則看重雙導師培養模式帶來的全方位成長?!捌髽I導師緊盯實際應用場景,學術導師深耕理論研究深度,雙向賦能讓我徹底摸清生物醫藥研發完整脈絡?!敝芩囓缯f。 政策與平臺雙輪驅動下,廈門已成為博士后科研熱土,形成磁場效應,“虹吸”全球智慧扎根結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僅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自2006年建站以來就已培養百余名博士后。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坐擁國家級科研平臺,更是會聚68位博士后合作導師,包括3位院士、21位國家級領軍人才和36位國家級青年人才,為博士后提供世界級科研平臺和頂尖師資指導。 “博士后既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也是產業發展的推動者?!睆B門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廈門將持續優化生態,強化博士后“引、育、留、用、服”全流程保障,推動博士后平臺建設,讓更多創新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賽道上,書寫從“跟跑”到“領跑”的創新故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