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區區級文保單位“文確樓”煥新
2025-05-26 09:37:24?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怎么修繕 修舊如舊 用上傳統民間工藝 用一星期時間 扶正“大家伙”山墻 保護修繕啟動后,施工人員層層解構,發現了建筑一側山墻傾斜的情況。“肉眼不太看得出來。不過,卸掉屋頂紅瓦后,情況就很明顯了,傾斜角有二十幾度。”施工負責人陳澤誠回憶。 山墻又稱外橫墻,是指沿建筑物短軸方向布置的墻。2019年中國文史出版社《老廈門》相關書籍中,對文確樓的山墻有記載:“兩側山墻亦作成西式樓牌樣式,東面山墻雕塑翼龍,西面山墻雕塑徽章紋樣……”獨特的雕塑樣式,更彰顯了文確樓中西結合的特色,也讓它從一眾傳統閩南民居中“跳脫”出來。專家顧問,集美區文旅局、集美街道等工作人員因此決定:用扶正替代拆除,最大程度保護山墻。 “先在它的底部進行加固、頂伸;再用鋼絲固定,一點點牽引到與地面垂直的位置。”陳澤誠說。由于山墻“體型大”——高2米、寬4米多,重量至少一百多公斤,怕一口氣牽引到位有坍塌的風險,所以,施工人員只能慢慢來,整整用了一星期時間才將它扶正。 請來民間匠人 還原建筑水洗砂墻面 對文確樓墻面的空鼓、開裂等問題,施工人員進行了針對性修繕。而后,如何恢復建筑表面的“皮膚”,就成了重中之重。此番,施工團隊用上了閩南古建筑中特有的手法——水洗砂墻。 “用水泥做建筑外立面的基底,再將敲碎的海蠣殼摻上石英砂等上墻……”陳澤誠介紹,如今,采用該傳統工藝的建筑已越來越少,為了達到修繕效果,他們特地從泉州請來了民間匠人蔡少龍。 材料上墻后,水才是最終的雕刻師。只見蔡少龍手持水槍,沖洗掉灰末,讓海蠣殼和石英砂的紋理在墻體上一點點顯現出來。“做水洗砂墻,手感很重要。水太小,墻面缺乏肌理感;水太大,墻面材料容易被沖掉……”陳澤誠介紹。“正所謂慢工出細活,修繕老房子,就需要這樣的耐心。”集美街道辦相關部門負責人補充說,以每天工作10小時計算,完成文確樓七八十平方米的水洗砂墻面,也耗費了十多天。 炒制傳統竹釘 用以固定木質樓板 在文確樓內參觀,腳下的木質樓板也有“玄機”——它們都是用竹釘固定的。 “文確樓的房梁、樓板有不同程度的白蟻侵蝕、松動。”陳澤誠介紹。實地踏勘時,文博專家、廈門市博物館原副館長鄭東發現,木質樓板是用竹釘固定的,而非鐵釘。因此,施工團隊修繕時,也保留和遵循了這一傳統。 每根竹釘的長度在10厘米左右,上方下尖。制作時,工人們會先將竹子切片、削好,然后混合著油等物質,一塊兒放在鍋里炒制。如此一來,自身水分揮發、吸收了油質的竹釘將變得更有韌勁。 值得注意的是,文確樓原本的地面層次為梁、木質樓板、木地板。考慮到后期活化利用的便利性,施工人員將其調整為梁、木質樓板、斗底磚(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紅磚”)。“市民來往參觀,斗底磚更耐磨,也更好清潔。”陳澤誠介紹。 如何活化? 以僑為媒 做好嘉庚精神傳揚 自陳氏后人捐出產權后,集美街道將老僑房的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擺在了首位。 2013年,重修后的文確樓設立“陳文確、陳六使陳列館”,并于集美學村百年校慶時重新開放,向人們展示陳氏兄弟熱愛家鄉、奉獻社會的一生。2017年,文確樓設立了國內首個以華僑文化為主題的郵局——嘉庚郵局。 此外,老僑房還是國家級“僑胞之家”,承載著接待陳氏后人,舉辦僑胞聯誼交流活動、社會教育和公益活動、嘉庚精神宣講活動等功能。 “在此前活化利用的基礎上,我們還在文確樓內開辟了大社村史館。”集美街道辦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文確樓不僅是嘉庚精神宣傳陣地,是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更是凝僑心、聚僑力的橋梁和紐帶。 名片 文確樓 文確樓位于集美潯江路115號,前部為二層半主樓,后部為三層長條形附樓,是閩南文化與南洋文化碰撞交融的產物。 與其他閩南大厝只有一個天井不同,文確樓有兩個天井,顯得很大氣。因該樓所建地點原處于海邊迎風處,所以文確樓又被叫做“吃風樓”。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