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區氣象局:推動氣象賦能文旅教育社會經濟發展
2025-03-31 09:13:30?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氣象+文旅 精準天氣預報 護航群眾活動 近年來,海滄區大型文旅活動日趨活躍,如保生大帝文化節、送王船等非遺活動,參與者和觀眾多達數萬人,少則數千人。如何順應天氣辦活動?就要依靠氣象信息,獲取精準預報才更有保障。區氣象局預報員分析,對于要舉辦的活動,主辦方一般會關注氣象信息,但是關注的僅限于舉辦當天海滄的天氣走勢,對于可能突變的天氣,尤其是局部的天氣狀況,較少關注。 2023年4月16日,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舉辦。當天上午應邀參加的海內外嘉賓眾多,其中有兩場重要的活動,一場在室內開展,另一場則在室外。時值春夏之交,天氣多變,主辦方邀請區氣象局協助。獲得區氣象局的精準預警后,主辦方把兩場活動對調,最終讓室外活動避開突如其來的陣雨。 今年元宵節,海滄大型文旅項目金沙書院“鬧元宵”活動,就因海滄氣象局提供精準預警,免遭雨水侵擾而成功舉辦。 元宵節前夕,海滄區氣象局通過智能網格預報、多源數據融合分析發現,受冷暖氣流交匯影響,預計2月11日夜間起將出現轉折性天氣:11日夜間至12日將有較明顯降水過程。針對這一關鍵天氣變化,區氣象局主動在第一時間向活動主辦方提供了“專題氣象服務”,提出“建議活動提前至11日舉辦”的專業建議。主辦方接受建議,將活動日期靈活調整。此外,區氣象局預報員還實時監測風向風速、溫濕度等要素,每半小時通過微信群推送觀測數據,為活動的漢服巡游、打火壺、水燈頌福等非遺展演順利舉辦提供氣象服務。11日晚,活動在較好的天氣狀態下圓滿落幕。 海滄區氣象局表示,這種創新既守護了文化傳承的“原真性”,又通過科學手段破解了傳統活動“看天吃飯”的困局,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氣象+農業 科技助力農田 守護好“豐”景 記者來到海滄天竺山下的西坂菜地,只見這里擁有大片的農田。主人蘇久涓說,菜地其實主產的是水稻,今年將種植水稻49畝,開始準備育秧了,要避開大雨和寒潮天氣,氣象局提供的氣象信息決定育秧成敗。因為育種初期那幾天如果碰到大雨和寒潮,種子會腐爛掉。區氣象局主要負責人說,“只要農業生產有保障需求,我們就用百分百努力定制服務方案。”農戶說,只要順應天氣變化安排農事活動,就會取得好效益。 西坂菜地作為海滄區的重要農業生產基地,除了種植水稻為主外,還有馬鈴薯、荸薺、瓜豆等作物,對氣象條件的需求復雜。因此,海滄區氣象局2014年就在此建立氣象站。氣象預報員常常來到田間地頭,開展細致的調研工作,了解各類作物的生長特性和氣象要素條件的相關性,重點監測對作物生長影響顯著的氣象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照等,確保在第一時間發現天氣異常,為農戶提供及時有效的預警信息。同時,西坂菜地氣象站還為駐地的省農業科研單位提供實驗數據,幫助開展培育農作物良種研究。 去年7月,海滄一群家長帶孩子在西坂菜地搞研學,開展水稻收割活動。當天下午收割了一半,天逐漸變黑好像要下雨了。蘇久涓立即咨詢區氣象局。區氣象局預報員根據雷達資料分析后,告知這是因為50公里外的漳州龍文區下雨了,差不多過50分鐘西坂菜地就會下雨,活動可以放心再進行一段時間。50分鐘后,活動結束了,大家回到家時,雨嘩啦啦地下起來。蘇久涓高興地說:“這10年來,因得到氣象局的精準服務,收水稻一次都沒有碰到下雨,真實感受氣象科技的力量。” 近年來,海滄區氣象局建立了直通式為農氣象服務群,農戶們“心中有氣象”,在群里隨時提出氣象服務需求,預報員則會在第一時間開展定制服務,確保服務過程快速且高效。據統計,近五年來,海滄區氣象局累計向農戶發布氣象服務材料500余期,開展微信直通式氣象服務100余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