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思明這樣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2024-03-11 09:07:38?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難點4 面臨發展天花板,如何突破? 解:和“大咖”“大牛”合作,定制名校長名師培訓計劃 答:思明教育獲得更大視野和格局,為今后十年培養名校長名師 不過,優質均衡之路,絕不是只有硬件的事,如何讓家門口的學校都成為好學校,也是優質均衡的課題。 在廈門,思明區一向是“班級的優等生”。但是,這幾年,思明區也面臨后有“追兵”,上有發展天花板的瓶頸。 思明區破解思路之一是:不僅要靠自己,還要找“外援”進行高位引領。2022年,思明區啟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最突出一點是:和學術大咖合作,而且不局限在廈門和福建,從更大范圍去找大咖,賦予思明教育更大視野和格局。 北京師范大學是其中之一。去年,思明區政府與北京師范大學(簡稱“北師大”)簽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北京師范大學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師范類院校、國家重大教育政策咨詢中心。 思明區教育局強調:我們不是隨便“傍大款”,這一合作還是出于區情,例如,培養定制式的名校長、名師是項目重點。思明區把省市名師、名校長的標準提供給北師大,他們根據此標準制定培訓計劃。 與此同時,思明區還聘請首批教育發展顧問,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是響當當的“大牛”。 思明區教育局說,這些顧問是真“顧問”,不是掛名的,根據協議,他們各自領到任務——以區域發展診斷、項目式研究方式,指導思明教育高質量發展。 也就是說,思明區聘請的首批專家顧問個個都是“靶向”作業,針對教育痛點、難點。 教育發展顧問不僅要講,更重要的是要下沉到學校,即帶著項目入校。去年五月,顧問之一的劉長銘選了三所思明學校,入校“把脈”,這位北京四中原校長提出的要求是:要無選擇生源的學校,即不能是可以擇優或是擇特的學校。 廈門九中是其中一所。廈門九中校長許耀輝說,劉校長隨機選擇聽課的班級。聽完課,劉長銘和部分老師座談,除了反饋聽課情況,還開出“藥方”:良好的師生關系比想象中的重要,它可以促進學生更快成長,老師迸發出活力。 劉長銘是從老師成長起來的校長,當了15年北京四中校長。許耀輝說,這樣的教育發展顧問實踐經驗豐富,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家,學校是歡迎的。 某種角度看,通過高位嫁接,思明區是在為今后十年培養名校長、名師。 難點5 新教師占總數近一半,如何“進化”? 解:提供“五個平臺”,對接老師不同階段的培養 答:名師數量及比例均位居全市各區首位 由于生源增加,近十年來,思明區引進3000多名教師。 這意味著思明區近10年入職的青年教師約占全區在職教師總數的48.93%。怎么把新老師盡快培養成學生家長信任的“老教師”,也是思明區教育優質均衡要破解的難題。 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介紹,思明區已經形成完整的“五個平臺”,即每位年輕老師,在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培養平臺對接。還有一些輔助的研究項目在幫助老師成長。 譬如說,幾年前,思明區教育局成立“青年教師成長共生體”,它是一種把青年教師“孵化”成優秀、成熟教師的“孵化器”,是“五個平臺”其中一級。 “共生體”相當于學習小組,十幾人一組,要求必須是工作兩年到十年的青年老師。每個“共生體”都配備幾名導師,后者一般是區級以上名師。有一些底線的要求,譬如說,要求每學年,“共生體”開展讀書交流、研討活動,每學期撰寫一篇高質量的教學反思。 與此同時,思明區開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評選,后者俗稱“最佳雇主學校”,顯示哪所學校能帶動老師獲得最大進步。 通過這類階梯式教師專業發展培養體系,思明區在量的擴張中,保持教師梯隊優質穩定。 目前,思明區有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培養對象5人,教育部基礎教育小學學科專家庫專家2人,正高級教師41人,省特級教師29人,省名校長8人,省骨干校長20人,省名師16人,省學科帶頭人102人,名師數量及比例均位居全市各區首位。 在2023年底剛剛結束的市第六屆教師教學能力競賽中,思明區400人次獲獎,占總獲獎數的32.65%,居全市首位。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