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思明這樣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2024-03-11 09:07:38?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難點1 土地少學生多,如何“突圍”? 解: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答:2021年以來,新增學位14090個 思明區土地面積84平方千米,占廈門市4.9%,不過,“小小身軀”卻承受重擔——全區義務教育在校生數13.3萬人,占全市22.48%。近10年來,轄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更是以年均近4000人的速度持續增長。 思明區教育局說,面對不斷增加的學生,我們喜憂參半,喜的是學校辦學質量獲學生家長認可,憂的是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有限的教育存量資源成為推進優質均衡發展道路上最大難題。 難題的破解,在思明區委、區政府的“高頻句”可以找到關鍵: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數據可以說明這句話的實在——思明區建立可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其中,2022年區教育總投入達到37.4億元,同比2021年34.03億元增幅9.9%,2023年區教育總投入高達40.61億元。 盡管老城區寸土寸金,思明區依然破除萬難全力保障學位供給。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思明區將部分商業、住宅用地調整為教育用地,優先保障學校建設。湖濱片區改造充分說明這點,思明區投入近3億元建設5個中小學幼兒園過渡校區。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思明區已完成13個義務教育新擴建項目,新增學位14090個,其中不少是在含金量十足的老城區。 與此同時,正持續推動2025年年底前,完成廈門一中思明分校、廈門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洪文校區、何厝小學新建,故宮小學和湖濱小學的改擴建、湖濱五校返遷擴建等18個項目,預計將新增學位16530個。 難點2 區域冷熱不均,怎么平衡? 解:東部提升、中部擴容、西部改造 答:東部“星光燦爛”,西部老校“煥新” 對于家有“讀書郎”的思明區居民來說,一度都有“選擇困難癥”——人口集中的西部,名校多但辦學硬件條件捉襟見肘;東部面向大海,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新城區,新辦學校寬敞明亮,但是,教育底蘊相對薄弱;中部則介于兩者之間。 往回看,思明區破解這一區域結構性矛盾的思路也很清晰:東部提升、中部擴容、西部改造。 現在思明區東部學校,“星光燦爛”——以“區屬優質校辦分校、引進市屬校合作辦學”等方式,先后引入市屬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外國語學校、市實驗小學等四校合作辦學,5所區屬優質校開辦分校區、合作校,優質教育資源挺進東部,提升群眾的教育獲得感。 在中部,思明區通過騰挪2所高中、3所學校校內擴建、建設6所高科技預制學校及校外飛地等多種形式,對義務教育優質學校進行擴容,既應對2023年小學一年級入學高峰,也滿足居民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愿望。 在西部,思明區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啟動“校園微整形”,讓老城區薄弱學校換新顏。 難點3 人口密集城區,學校怎么建? 解:建空中運動場,“空降”高科技預制學校 答:生均運動面積提升,名校新校區開到家門口 在思明區解決東中西部區域結構性矛盾中,破解人口密集城區學校建設難題,也是亮點。 思明區西部,有不少“弄堂小學”,由于歷史原因,周圍居民區林立,學校連伸展“手腳”的空間都沒有,更不用說擴建了。 思明區最終通過“空中運動場”和租用學校周邊運動場所來解決老城區學校空間問題。顧名思義,“空中運動場”一般利用教學樓的屋頂興建。 2023年,思明區投入各項資金1.51億元,優化53所中小學辦學條件,完善12所學校運動場館,打造15個“空中運動場”。 與此同時,思明區通過租用學校周邊運動場所,新增運動場地面積34.2萬平方米,17所學校生均運動面積得到提升。 除了運動場,思明區還“空降”學校。2023年是小學入學高峰期,作為中心城區,思明區在半年之內,采用類似搭積木方式,開辦三所高科技預制學校。 松柏二小長青校區一年級的巫梓銘就是其中受益者。他的媽媽一度很焦慮,片內小學爆滿,孩子肯定要被調劑到其他小學,接送是一個問題,她甚至都在規劃公交路線。不過,隨著松柏二小長青校區的開辦,她焦慮的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這三所高科技預制學校招收的學生中,有家庭戶統籌生,也有一部分生活、工作基礎在附近的集體戶,如果他們被統籌到其他學校,可能會打亂一些人的生活。 但是,解決了學位,怎么解決老百姓上個好學校的愿望?思明區提前布局,三所高科技預制學校分別成為濱東小學、松柏二小和蓮龍小學的新校區,它們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與此同時,思明區組建外附小、市二實小、大同小學等14個教育共同體,探索中小幼緊密型教育共同體辦學提升方式。 思明區教育局說,這些之前留下的伏筆,做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蛋糕”,增強百姓教育獲得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