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思明這樣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2024-03-11 09:07:38?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思明區以不到全市5%的土地面積 容納22.48%的義務教育在校生 如何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這道“新題型” 她多種“思”路解答 思明區中小學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圖為文安小學新翻修的走廊設施。(記者 林銘鴻 攝)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思明區全力保障學位供給。圖為去年新投入使用的金榜小學,位于火車站附近。(記者 林銘鴻 攝) 教育投入可持續增長 ○2021年區教育總投入34.03億元 ○2022年區教育總投入37.4億元 ○2023年區教育總投入40.61億元 全力保障學位供給 ○2021年以來,思明區完成13個義務教育新擴建項目,新增學位14090個 ○正持續推動2025年年底前完成18所學校新改擴建,預計新增學位16530個 教師梯隊優質穩定 ○思明區現有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培養對象5人 ○教育部基礎教育小學學科專家庫專家2人 ○正高級教師41人 ○省特級教師29人 ○省名校長8人,省骨干校長20人,省名師16人,省學科帶頭人102人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 通訊員 黃麗虹)從某種角度看,廈門市思明區教育優質均衡,是22%對5%的“突圍”——作為廈門的中心城區,思明區以占全市不到5%的土地面積,容納了全市約22.5%義務教育在校生。 近年來,思明區破解有限的教育存量資源制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等難題,努力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還能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到好學?!?。 應該說,思明區教育優質均衡之路,也是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探索之路。 難點1 土地少學生多,如何“突圍”? 解: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答:2021年以來,新增學位14090個 思明區土地面積84平方千米,占廈門市4.9%,不過,“小小身軀”卻承受重擔——全區義務教育在校生數13.3萬人,占全市22.48%。近10年來,轄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更是以年均近4000人的速度持續增長。 思明區教育局說,面對不斷增加的學生,我們喜憂參半,喜的是學校辦學質量獲學生家長認可,憂的是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有限的教育存量資源成為推進優質均衡發展道路上最大難題。 難題的破解,在思明區委、區政府的“高頻句”可以找到關鍵: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數據可以說明這句話的實在——思明區建立可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其中,2022年區教育總投入達到37.4億元,同比2021年34.03億元增幅9.9%,2023年區教育總投入高達40.61億元。 盡管老城區寸土寸金,思明區依然破除萬難全力保障學位供給。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思明區將部分商業、住宅用地調整為教育用地,優先保障學校建設。湖濱片區改造充分說明這點,思明區投入近3億元建設5個中小學幼兒園過渡校區。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思明區已完成13個義務教育新擴建項目,新增學位14090個,其中不少是在含金量十足的老城區。 與此同時,正持續推動2025年年底前,完成廈門一中思明分校、廈門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洪文校區、何厝小學新建,故宮小學和湖濱小學的改擴建、湖濱五校返遷擴建等18個項目,預計將新增學位16530個。 難點2 區域冷熱不均,怎么平衡? 解:東部提升、中部擴容、西部改造 答:東部“星光燦爛”,西部老?!盁ㄐ隆?/span> 對于家有“讀書郎”的思明區居民來說,一度都有“選擇困難癥”——人口集中的西部,名校多但辦學硬件條件捉襟見肘;東部面向大海,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新城區,新辦學校寬敞明亮,但是,教育底蘊相對薄弱;中部則介于兩者之間。 往回看,思明區破解這一區域結構性矛盾的思路也很清晰:東部提升、中部擴容、西部改造。 現在思明區東部學校,“星光燦爛”——以“區屬優質校辦分校、引進市屬校合作辦學”等方式,先后引入市屬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外國語學校、市實驗小學等四校合作辦學,5所區屬優質校開辦分校區、合作校,優質教育資源挺進東部,提升群眾的教育獲得感。 在中部,思明區通過騰挪2所高中、3所學校校內擴建、建設6所高科技預制學校及校外飛地等多種形式,對義務教育優質學校進行擴容,既應對2023年小學一年級入學高峰,也滿足居民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愿望。 在西部,思明區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啟動“校園微整形”,讓老城區薄弱學校換新顏。 難點3 人口密集城區,學校怎么建? 解:建空中運動場,“空降”高科技預制學校 答:生均運動面積提升,名校新校區開到家門口 在思明區解決東中西部區域結構性矛盾中,破解人口密集城區學校建設難題,也是亮點。 思明區西部,有不少“弄堂小學”,由于歷史原因,周圍居民區林立,學校連伸展“手腳”的空間都沒有,更不用說擴建了。 思明區最終通過“空中運動場”和租用學校周邊運動場所來解決老城區學校空間問題。顧名思義,“空中運動場”一般利用教學樓的屋頂興建。 2023年,思明區投入各項資金1.51億元,優化53所中小學辦學條件,完善12所學校運動場館,打造15個“空中運動場”。 與此同時,思明區通過租用學校周邊運動場所,新增運動場地面積34.2萬平方米,17所學校生均運動面積得到提升。 除了運動場,思明區還“空降”學校。2023年是小學入學高峰期,作為中心城區,思明區在半年之內,采用類似搭積木方式,開辦三所高科技預制學校。 松柏二小長青校區一年級的巫梓銘就是其中受益者。他的媽媽一度很焦慮,片內小學爆滿,孩子肯定要被調劑到其他小學,接送是一個問題,她甚至都在規劃公交路線。不過,隨著松柏二小長青校區的開辦,她焦慮的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這三所高科技預制學校招收的學生中,有家庭戶統籌生,也有一部分生活、工作基礎在附近的集體戶,如果他們被統籌到其他學校,可能會打亂一些人的生活。 但是,解決了學位,怎么解決老百姓上個好學校的愿望?思明區提前布局,三所高科技預制學校分別成為濱東小學、松柏二小和蓮龍小學的新校區,它們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與此同時,思明區組建外附小、市二實小、大同小學等14個教育共同體,探索中小幼緊密型教育共同體辦學提升方式。 思明區教育局說,這些之前留下的伏筆,做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蛋糕”,增強百姓教育獲得感。 難點4 面臨發展天花板,如何突破? 解:和“大咖”“大牛”合作,定制名校長名師培訓計劃 答:思明教育獲得更大視野和格局,為今后十年培養名校長名師 不過,優質均衡之路,絕不是只有硬件的事,如何讓家門口的學校都成為好學校,也是優質均衡的課題。 在廈門,思明區一向是“班級的優等生”。但是,這幾年,思明區也面臨后有“追兵”,上有發展天花板的瓶頸。 思明區破解思路之一是:不僅要靠自己,還要找“外援”進行高位引領。2022年,思明區啟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最突出一點是:和學術大咖合作,而且不局限在廈門和福建,從更大范圍去找大咖,賦予思明教育更大視野和格局。 北京師范大學是其中之一。去年,思明區政府與北京師范大學(簡稱“北師大”)簽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北京師范大學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師范類院校、國家重大教育政策咨詢中心。 思明區教育局強調:我們不是隨便“傍大款”,這一合作還是出于區情,例如,培養定制式的名校長、名師是項目重點。思明區把省市名師、名校長的標準提供給北師大,他們根據此標準制定培訓計劃。 與此同時,思明區還聘請首批教育發展顧問,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是響當當的“大牛”。 思明區教育局說,這些顧問是真“顧問”,不是掛名的,根據協議,他們各自領到任務——以區域發展診斷、項目式研究方式,指導思明教育高質量發展。 也就是說,思明區聘請的首批專家顧問個個都是“靶向”作業,針對教育痛點、難點。 教育發展顧問不僅要講,更重要的是要下沉到學校,即帶著項目入校。去年五月,顧問之一的劉長銘選了三所思明學校,入?!鞍衙}”,這位北京四中原校長提出的要求是:要無選擇生源的學校,即不能是可以擇優或是擇特的學校。 廈門九中是其中一所。廈門九中校長許耀輝說,劉校長隨機選擇聽課的班級。聽完課,劉長銘和部分老師座談,除了反饋聽課情況,還開出“藥方”:良好的師生關系比想象中的重要,它可以促進學生更快成長,老師迸發出活力。 劉長銘是從老師成長起來的校長,當了15年北京四中校長。許耀輝說,這樣的教育發展顧問實踐經驗豐富,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家,學校是歡迎的。 某種角度看,通過高位嫁接,思明區是在為今后十年培養名校長、名師。 難點5 新教師占總數近一半,如何“進化”? 解:提供“五個平臺”,對接老師不同階段的培養 答:名師數量及比例均位居全市各區首位 由于生源增加,近十年來,思明區引進3000多名教師。 這意味著思明區近10年入職的青年教師約占全區在職教師總數的48.93%。怎么把新老師盡快培養成學生家長信任的“老教師”,也是思明區教育優質均衡要破解的難題。 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介紹,思明區已經形成完整的“五個平臺”,即每位年輕老師,在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培養平臺對接。還有一些輔助的研究項目在幫助老師成長。 譬如說,幾年前,思明區教育局成立“青年教師成長共生體”,它是一種把青年教師“孵化”成優秀、成熟教師的“孵化器”,是“五個平臺”其中一級。 “共生體”相當于學習小組,十幾人一組,要求必須是工作兩年到十年的青年老師。每個“共生體”都配備幾名導師,后者一般是區級以上名師。有一些底線的要求,譬如說,要求每學年,“共生體”開展讀書交流、研討活動,每學期撰寫一篇高質量的教學反思。 與此同時,思明區開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痹u選,后者俗稱“最佳雇主學校”,顯示哪所學校能帶動老師獲得最大進步。 通過這類階梯式教師專業發展培養體系,思明區在量的擴張中,保持教師梯隊優質穩定。 目前,思明區有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培養對象5人,教育部基礎教育小學學科專家庫專家2人,正高級教師41人,省特級教師29人,省名校長8人,省骨干校長20人,省名師16人,省學科帶頭人102人,名師數量及比例均位居全市各區首位。 在2023年底剛剛結束的市第六屆教師教學能力競賽中,思明區400人次獲獎,占總獲獎數的32.65%,居全市首位。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