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鰓上粉色顆粒是寄生蟲卵嗎?專家揭秘
2025-09-08 09:19? 作者:房舒 ?來源: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蟹鰓上粉色顆粒是寄生蟲卵嗎? 專家:是茗荷幼體,別擔心 正值開漁季,專家為您揭開蟹、蝦等海鮮那些“異常”表象背后的真相 廈門日報訊(記者 房舒)正式“開漁”后,漁港碼頭滿艙而歸的梭子蟹、對蝦等海鮮陸續端上市民餐桌,不少家庭忙著采購嘗鮮。可選購、處理海鮮時,不少市民卻遇上了“小困惑”:“剛買的梭子蟹鰓上有粉色小顆粒,是不是寄生蟲卵啊?”“蝦頭一黑就不敢吃了,怕不新鮮”“蟹殼軟乎乎的,是不是壞了?”擔心這些“異常”特征意味著海鮮不安全或不新鮮,有人甚至忍痛丟棄。 針對開漁季里的這些常見疑問,記者找到廈門民間水產專業人士林皇亮及本地水產行業從業者,為大家一一拆解海鮮“異常”背后的真相,幫您避開認知誤區,放心享用開漁后的新鮮海味。 蟹鰓粉色顆粒是啥?茗荷幼體,對人體無害 “前幾天買了梭子蟹,掰開鰓部看到好多粉色小顆粒,密密麻麻的,看著像寄生蟲卵,嚇得我直接扔了!”市民王女士在網上發帖說,記者看到帖子的評論區中,也有不少網友有過類似遭遇。 “這些粉色小顆粒不是寄生蟲卵,而是茗荷的幼體。茗荷又名鵝頸藤壺,是一種常見的附生海洋動物。”林皇亮解釋說,茗荷會隨著螃蟹的呼吸進入其體內,最終附著在蟹鰓上,“它們不會侵入螃蟹的肌肉組織,對人體也完全無害,市民在處理螃蟹時,只要正常去除蟹鰓,就不會影響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茗荷的出現還能成為判斷梭子蟹產地的“小線索”。林皇亮告訴記者,同安灣海域的本港梭子蟹,因為生長環境相對封閉,很少能看到茗荷;而外海的梭子蟹,由于海域環境更開闊,接觸茗荷幼體的概率更高,反而更容易附著這種生物。從某種程度上說,看到茗荷,反而說明這大概率是外海野生的梭子蟹,肉質往往更緊實肥美。 蟹殼變軟是病了?也可能是“剛脫殼” 而另一位海鮮愛好者張先生則表示,買螃蟹就怕遇到殼軟的,總覺得是不新鮮或者有病。 但蟹殼軟,真的就代表螃蟹有問題嗎?湖里區鮑魚產業協會、夏商水產批發市場阿樸哥海鮮城負責人陳曉博介紹說,蟹殼變軟主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另一種則可能是疾病導致。“螃蟹一生要經歷多次脫殼,剛完成脫殼的螃蟹,新殼還沒來得及硬化,摸起來就會軟軟的。這種‘軟殼蟹’在脫殼后幾小時內,接觸海水會逐漸吸收鈣質,外殼慢慢變硬,肉質也格外鮮嫩,確實是難得的美味。”他說,不過他也提醒,如果螃蟹軟殼的同時,還伴隨行動遲緩、外殼有破損、肉質發黏等情況,就可能是患上了“蟹殼軟化癥”,這類螃蟹通常是由于缺乏鈣質或受到污染導致,不建議食用。 陳曉博建議,市民選購時可以輕捏蟹殼,如果只是輕微發軟,且螃蟹活力十足,大概率是剛脫殼的正常蟹;如果殼軟得一捏就變形,且螃蟹沒什么反應,就要謹慎選擇了。 蝦頭變黑就不新鮮?要看蝦的整體狀態 還有市民對蝦頭變黑也很關注,“蝦頭一黑,我擔心是不是壞了。扔了可惜,吃又不放心。”市民王女士的糾結,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蝦頭變黑,真的意味著蝦不新鮮了嗎?林皇亮解釋說,蝦頭變黑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 “最常見的是酶促反應。即蝦頭里含有酪氨酸酶,在氧氣作用下會分解產生黑色素,即使是新鮮的蝦,存放一段時間后也可能出現蝦頭變黑的情況,尤其是蝦的‘額劍’(頭部前端的尖刺)和復眼周圍,更容易先變黑。另外,氧化反應、品種特性(比如一些海蝦本身就容易發黑),甚至是蝦在被捕撈前攝入的食物,都可能導致蝦頭變黑。” 他強調,蝦頭變黑不等于變質,關鍵要看蝦的整體狀態,如果蝦頭只是輕微發黑,蝦身有彈性,聞起來沒有異味,就還是可以食用的;但如果蝦頭發黑嚴重,蝦身發黏、無彈性,甚至有腥臭味,就說明已經變質,不能吃了。 林皇亮向大家分享了活蝦保存的實用技巧:買回家后不用清洗,直接用保鮮袋裝好,加一點點白糖,再放入冰箱冷凍層,白糖能鎖住蝦的水分,讓肉質保持鮮嫩;也可以用礦泉水瓶裝滿水,把蝦放入瓶中冷凍,這樣能避免蝦與空氣接觸,減少氧化發黑。另外,活蝦短期保存可以放在0-4℃的冰鮮層,長期存放一定要在-18℃以下的冷凍層,且不要反復解凍,否則容易滋生細菌,影響口感和安全。 提醒 辨海鮮好壞多觀察“綜合信號” 要判斷海產品是否安全新鮮,不要只盯著某一個“異常”特征,而要結合多個“信號”綜合判斷。 “比如看活力,活蟹、活蝦要選行動敏捷、反應快的;看外觀,外殼要完整、有光澤,肉質要緊實有彈性;聞氣味,新鮮海產品只有淡淡的海腥味,沒有異味。遇到不確定的情況,也可以咨詢市場里的水產攤主,他們大多有豐富的經驗,能給出專業建議。” 陳曉博總結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