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耳朵經濟”快車 廈門主播玩轉“聲”意經
2025-08-12 09:21? 作者:林露虹 ?來源: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中文播客聽眾數超過2.2億 搭上“耳朵經濟”快車 廈門主播玩轉“聲”意經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露虹 實習生 劉婉琳)工作日早晨,坐上地鐵后,廈門市民藍先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耳機,收聽喜愛的播客節目。“播客已經成為我重要的信息來源,不僅是坐地鐵,睡前也會聽。”播客應用顯示,近三年來,藍先生累計收聽時長超過1500小時,平均每日收聽時長約1.5小時。 原本較為小眾的播客,近年來持續“破圈”,推動“耳朵經濟”蓬勃發展。《2024播客行業報告》顯示,中文播客的聽眾數已超過2.2億。今年來,騰訊音樂收購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B站加碼視頻播客賽道,也從側面反映“耳朵經濟”的持續升溫。 播客緣何能“占領”上億人的耳朵?廈門的播客創作者又如何擁抱這片聲音“藍海”? 為何受歡迎? “聽播客不需要一直盯著手機屏幕,讓人很放松,有種被陪伴的感覺。”藍先生最初接觸播客是被一檔投資類節目吸引,漸漸的,便喜歡上這一媒介形式。如今,他的播客訂閱列表已涵蓋財經、人文等多個領域。 今年讀大三的悠悠也是播客的“重度用戶”,每當遇到陌生的話題,她會主動搜索相關的播客節目進行科普。此外,她還加入了多個播客節目的聽友群。在她看來,播客不僅是一扇通往多元世界的窗口,更搭建了平臺,“把志趣相投的人聚到了一起”。 與短視頻、短劇強調“黃金3秒抓眼球”不同,播客走的是“長內容”路線——單期節目的時長動輒1小時。不少用戶表示,在線音頻內容信息密度高,已成為他們獲取新知、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 “音頻是一種‘不打擾的陪伴’,它不占用用戶的視覺注意力,也不會帶來額外壓力。這種伴隨性的特征,恰好滿足了現代人多任務并行處理的需求。”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陳素白表示,隨著耳機、智能音箱、車載設備等終端硬件的普及,音頻已實現出行、居家、通勤、運動等多場景覆蓋,給用戶帶來沉浸式、陪伴式的體驗。 “與此同時,音頻內容往往需要用戶在接收信息過程中,主動調動想象力和感官,進行信息補足和加工,這種高參與度的互動模式,也進一步強化了用戶與音頻主播之間的情感連接。”陳素白說。 誰在做主播? 隨著“耳朵經濟”煥發消費新“聲”機,越來越多人加入播客主播行列,借助聲音表達觀點、連接同好。 生活在廈門的作家、心理咨詢師張春,在播客App“小宇宙”上開設的節目《張春酷酷酷》訂閱數已超22萬。這檔節目以線上會議的形式錄制,融合了傳統電臺交互性和心理訪談的特點。在線上會議室里,有發言嘉賓,也有聽眾,氛圍類似“圍爐夜話”。張春說,希望通過節目“讓平時難以被聽到的聲音做出自己的表達”,使心理咨詢服務普惠化。 上班族趙越投身播客創作則出于偶然。“當時我和朋友在出租車上,就某個心理話題聊了一路,臨下車時,司機師傅說,你倆聊得挺有深度的,不如把內容錄下來發上網,讓更多人聽到。”這句無心之言,在她心中埋下了做播客的種子。 2024年年初,趙越利用業余時間,開設了一檔聚焦泛心理話題的對話類播客節目——《自成音浪》。每期節目中,她和搭檔圍繞情緒管理、親密關系等話題暢聊。“我在廈門,搭檔在北京,我們一人一臺手機就可以完成錄制。”趙越說,錄制播客于她而言是釋放表達欲的過程。截至今年7月底,該節目已更新42期,積累近兩千名粉絲,總收聽數超10萬。 阿昂則是出于對本土文化的熱愛開啟播客創作。這位在廈門經營書店的閩南姑娘,與搭檔共同創辦了播客節目《一只耳RadioAnEar》,專注于分享閩南音樂、民俗文化等相關內容。在她看來,如今的播客內容百花齊放、包容性強,創作者可以立足自身所長,深耕垂直細分領域。 除個人播客創作者,越來越多機構也開始布局播客,將其視作品牌傳播的新陣地。趙越所在的廈門市創業與投資協會,就于今年開設播客節目《創客聲量》,每期邀請創業企業代表分享技術創新、行業洞察。“商業類內容本身具備一定專業性,而播客這種形式非常適合承載深度對話。”趙越說。 如何選題? 播客創作門檻雖低,但長期、穩定地生產內容并非易事。為保障內容持續輸出,阿昂日常堅持積累素材,系統性地收集、分類整理閩南話歌曲,并根據主題進行文稿創作。在她看來,做播客尤為注重差異化表達。“以音樂分享為例,不能只是做簡單推薦,還要圍繞某個具體主題,通過場景化敘事將歌曲有機串聯,喚起聽眾的情感共鳴。” “影響粉絲黏性的最主要因素還是播客的內容質量。”《張春酷酷酷》雖然是檔月更節目,但粉絲忠誠度高,這離不開張春對內容的堅守。她說,播客選題多源自咨詢工作中遇到的“非主流”心理困惑。 每期節目錄制前,張春會先撰寫話題概要發到社群里,邀請大家來報名,再圍繞話題設置挑選合適的發言嘉賓。“我希望通過專業視角,去探尋一些社會現象背后的心理動因,對一些被壓抑的情感、困惑進行心理干預。”張春說。 做播客一年多,趙越和搭檔已形成固定創作流程:大約每兩周進行一次“頭腦風暴”,確定選題后,通過線上協作撰寫文稿。她坦言,這個過程也倒逼著自己持續學習新知識。 一個趨勢是,AI技術正賦能播客創作,幫助創作者簡化制作流程。今年6月,字節跳動旗下的AI助手“豆包”就上線了AI播客功能,支持一鍵生成雙人對話的播客節目。同時,不少創作者還嘗試引入AI工具制作視頻播客,探索“聲音+視覺”的融合。 如何變現? 商業化,是播客創作無法回避的課題——畢竟,“為愛發電”難以支撐播客的長期運營。 業內人士說,目前,播客的變現途徑主要包括內容付費、廣告植入、品牌合作等,但整體市場規模仍較小,且流量與收益高度集中于頭部節目,大多數播客仍處于探索階段。 趙越坦言,作為“慢媒介”,播客在流量上難以與短視頻抗衡,但其用戶黏性強,具備獨特的轉化潛力。目前,她正嘗試推出付費音頻課程,探索知識服務類內容的商業化路徑。“另外,社群運營也可能是突破口,”她表示,“通過深度連接聽眾,未來或許能拓展出更多元的變現模式。” “播客的商業價值是內容價值的延伸。”盡管粉絲數已達一定數量級,但張春在播客商業化上仍保持審慎,她認為,保持節奏、做好內容的精細化運營,有利于長期商業價值的積累。 值得注意的是,“播客+城市文旅”正為“耳朵經濟”打開更多可能。“喜馬拉雅”平臺已與淄博、揚州、寧波等地合作,以播客助力城市文化傳播。在“小宇宙”上,深度游導覽節目《來去泉州》以獨特視角講述泉州故事,用戶只要到達節目指定的集合地,就可以邊走邊聽,享受專家級的導覽,該節目已吸引超2.5萬用戶付費購買。 盡管商業化的探索還在路上,但從業者對播客發展普遍持樂觀態度。阿昂觀察到,廈門本地的播客創作氛圍逐漸濃厚,“雖然整體還在發展初期,但已經有越來越多朋友加入進來。”她所在的書店,已推出“播客間開放計劃”,為播客創作者免費提供錄音空間和設備,助力本土播客生態成長。 名詞 播客 播客,源自英文單詞“Podcast”,指個人或機構運用數字廣播技術制作的音頻內容,通過互聯網傳播,它支持用戶自主制作并分享。播客已成為“耳朵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網絡視聽協會音頻工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中文播客節目數量比2021年增長6倍。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