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做大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蓄水池”
2025-08-08 09:18:05?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體教融合:學習競技可兼得 “用手指和手腕控制好籃球!”“傳球!傳球!”……1日下午,廈門十中籃球訓練館內,集美區少體校籃球教練陳劍平正帶領16名廈門十中的學生積極訓練,備戰福建省青少年三對三籃球錦標賽。陳劍平說,廈門十中作為“體教融合”模式的實踐者,16名孩子中既有集美區少體校和廈門十中共同招收的籃球特長生,也有學校的其他籃球苗子。 被授予廈門市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地校后,廈門十中的特色籃球教育被賦予了更大的使命和更高的期待。在廈門十中副校長梁丹明看來,除輸送高水平運動員外,基地校更大的意義在于探索“體教融合”。“等于給孩子多了幾條新路,從而改變社會上尤其是家長層面對體育特長生‘重技輕文’的固化認知,也更有利于選拔苗子。”梁丹明說,學校將“校體合作、體教融合”理念融入日常,“在追求競技水平提升的同時,也注重隊員的文化學習,使其無論走向職業賽場抑或高等學府,皆有扎實根基”。 十中每年面向集美、海滄片區招收4~5名籃球特長生。除跟普通生一樣上文化課外,籃球特長生還要由本校和少體校專業教練帶領開展籃球專項訓練。 事實證明,“校體融合”的路子走對了。廈門十中向省一級運動隊、高校輸送了一批批優秀籃球運動員,以及基層籃球教師、教練員。其中,曾征戰CBA的原福建潯興隊隊長周啟新、國家二隊在訓運動員林葳就是由少體校和廈門十中共同培養的優秀運動員。課程化保障也讓體育特長生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土壤,2020年高考,廈門十中招收的首屆特長生中,3人考入師范院校;今年高考,7名特長生(含2名非應屆生)通過體育單招進入東北師大、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 廈門二中如何平衡訓練和學業?該校探索出足球特長生集中辦班、小班化教學的模式:將足球班的體育課、綜合性課程調整到下午的第三、四節課,文化課的課時安排與普通生同步,來保證足球特長生的文化學習時間。 守正創新:政策筑基“金字塔” 立足學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已經成為全球趨勢。此次《辦法》提出,每周期內,全市基地校平均每年向市級訓練單位輸送合格后備人才達到100人以上。這意味著,要把學校作為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蓄水池”,通過學校俱樂部、校園聯賽等構建起完整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選拔機制。 在大同中學,學校經過多年探索,排球文化濃厚,實現班班有球隊,男女各一隊。全校每年開展排球聯賽,決出最強者,盡可能地從本校挖掘好苗子。 廈門二中獨有的“三維多元”校園足球課程同樣熠熠生輝,以專業型課程、融入型課程、實踐型課程“三駕馬車”達成育人目標。 “初中部一周開設一節足球課教學,高中部一學年安排18課時足球模塊教學。”林亞池介紹,為了讓更多學生感受足球的魅力,學校每學年還會舉辦班級足球聯賽,學生們全員參與策劃與執行。 在廈門十中,籃球被納入校本課程體系,即以籃球校本課程為核心,輻射學科融合,與此同時,學校堅持舉辦“先鋒杯”籃球賽,推動實現班班有球隊,構成獨特的校園文化。 此次《辦法》提出,市體育局按年度劃撥基地校訓練補助經費,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每年補助不超過15萬元,其他項目基地校每年不超過8萬元。承擔“市隊校辦”或“市隊區辦”的基地校,按項目的類別、影響力、項目投入以及任務完成情況,可給予每個項目梯隊每年不超過20萬元的補助。 “足、籃、排三大球都是團體項目,‘體教融合’模式更有利于打磨隊伍,因為這些選手很多既是隊友又是同學,他們比賽會很默契,從而能提高競技水平和成績,發揚學校體育特色。”廈門市體育局競技處相關負責人說。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