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提升 打造卒中防治“廈門模式 ”
2025-08-06 09:27? 作者:李方芳 石程羅納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三個提升 打造卒中防治“廈門模式 ” 思明區啟動國家級“健康中國,中風識別行動”試點 東南網8月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李方芳 石程羅納 通訊員 陳雯 劉灝)8月2日,卒中防治培訓會議暨中風識別行動廈門市思明區試點單位啟動會議在廈門舉行。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戰略,國家衛生健康委百萬減殘工程專家委員會、中國卒中專科聯盟于2025年啟動第三批“健康中國 中風識別行動”試點建設。廈門市思明區憑借完善的卒中救治網絡和創新的防治模式成功入選,成為全國35個試點區之一。 政策引領 織密卒中防治全國網絡 中國卒中專科聯盟秘書處副主任王凌霄在致辭中指出:“腦卒中防治是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一環。通過試點建設,旨在構建‘篩、識、救、治、康’一體化的區域防治模式,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025年3月,全國200余個區縣提交試點申請,最終35個區縣脫穎而出。思明區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代表,其試點經驗將重點探索如何在高老齡化、高人口密度區域實現卒中高效救治。王凌霄副主任強調:“試點單位需以‘三個提升’為目標——提升公眾識別能力、提升基層救治能力和提升區域協同效率,將DNT(入院到溶栓)時間壓縮至40分鐘內,DPT時間(入院到穿刺)壓縮至90分鐘內,形成‘15分鐘急救圈’。”通過“卒中中心—急救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閉環體系,實現了患者從發病到救治的全程精準導航。 廈門實踐 12家醫院納入“急救地圖” 作為思明區試點技術牽頭單位,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卒中防治領域已深耕多年。據介紹,自2017年起,醫院牽頭建設廈門市卒中救治網絡體系,發布了全國第六張、福建省第一張卒中急救地圖。截至2025年,廈門島內外已有12家醫院納入急救地圖,開展卒中血管內治療的醫院從2家增至10家,區域協同救治能力顯著提升,患者轉運時間大幅縮短。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鄭林雄介紹,目前廈門急性腦梗死再灌注治療率已提高至55%,通過“互聯網+醫療健康”模式,基層醫療機構與上級醫院的雙向轉診和遠程會診已覆蓋思明全區域。未來三年,醫院將聯合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思明區百萬居民提供“黃金1小時”救治網絡。 廈門市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許龍表示,廈門始終將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作為健康廈門建設的重要內容。“思明區作為中心城區,醫療資源集中、社區基礎扎實,我們有信心通過試點將‘廈門經驗’升級為‘廈門模式’,為全國卒中防治提供借鑒。” 未來規劃 打造“廈門模式”全國推廣 此次試點行動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規劃:2025年為啟動階段,將重點開展專家督導、基層培訓及“百場科普進社區”活動;2026年進入推廣階段,完善質控評估標準,擴大“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康復指導;2027年為鞏固階段,實現“中風識別行動”全思明區覆蓋,所有社區均具備卒中識別、轉運、康復能力,總結經驗形成“廈門模式”向全國推廣。 到2028年,思明區將力爭實現四大目標:30歲以上居民高血壓知曉率不低于65%,腦卒中識別知識知曉率不低于80%;腦卒中患者呼救至到院時間縮短至30分鐘,DNT 時間縮短至35分鐘;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率提升至60%,取栓率提升至30%;構建覆蓋全區的“卒中急救地圖”和“卒中康復地圖”,實現全鏈條閉環管理。 啟動儀式后,卒中防治專題培訓同步開展,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蔡斌主任、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邱育良副主任、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蘭泉副主任,分別圍繞“區域卒中急救體系建設”“腦卒中院前急救現狀”“血脂高危人群篩選與管理”等主題進行授課,為試點工作開展奠定專業基礎。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