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持續創新藍碳交易場景 搶灘產業發展新藍海
2025-07-15 09:20:57?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探尋碳匯價值 實驗室中研究落葉 紅樹林變身“金樹林” 采樣、烘干、分類、研磨、測量……把鏡頭從下潭尾切換到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實驗室:五六名研究生身著實驗服,手持精密儀器設備,不停“折騰”成堆的枯黃樹葉與袋裝的深褐色粉末。陳鷺真穿梭其中,一邊查看實驗數據,一邊與學生輕聲交流。 “這些葉片,將被精確計算到固碳總量中去,我們通過監測一個單元的生物含碳量,就能推算設在下潭尾監測點的整片紅樹林的固碳能力。”陳鷺真捧起紅樹林落葉和灘涂底泥,視若珍寶。 兩周一次野外采樣,幾乎每天在這個實驗室里圍著“殘枝敗葉”轉,是陳鷺真團隊的工作日常。 曾長期致力于紅樹林研究的陳鷺真與藍碳結緣于2009年——聯合國發布的《藍碳報告》中固碳量大、效率高、儲碳時間長的海洋碳匯,進入了她的視野,也開啟了她科研生涯的新里程。也正是從那時起,陳鷺真特意把一副“鹽沼紅樹年年增匯,濱海藍碳歲歲中和”的對聯,貼在了辦公室門前。 此后長期的研究過程中,陳鷺真敏銳地注意到藍碳生態系統的沉積物碳儲量變化這一藍碳監測技術難點。在廈門大學濱海濕地全球氣候變化溫室內,由她帶領的團隊自主研發的碳匯計量裝置十分醒目——9支測量針均勻地插在一棵紅樹植物旁,當周邊二氧化碳、溫度、濕度等指標發生波動時,植物生長使其四周的沉積物呈現增減,測量針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陳鷺真津津樂道的這一監測方法,已在我國首筆鹽沼藍碳交易中展露身手。 作為在國內率先開展藍碳研究的科學家之一,陳鷺真之所以在如今的學術界和產業界廣被提及,還在于2021年她牽頭編制的《紅樹林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個藍碳交易方法學,采用更符合我國濱海濕地特點的測算參數,為碳匯交易提供了重要依據。當年在該方法學的指導下,全國首宗海洋碳匯交易順利達成,2000噸藍碳成交。 對碳匯交易,陳鷺真這樣解釋:這是基于相關國際公約創設出來的一種用于抵消人為碳排放量的尚處起步階段的交易。 在全球藍碳產業界越來越多把目光投向翔安東部的實驗室時,今年初,廈門島南部的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也傳出了青年學者的歡呼聲。該所牽頭申請的聯合國“海洋十年”項目“中國區域藍碳中心”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 一直以來就自帶藍色光環的廈門,用一片片落葉鋪成的道路,走到了國內外藍碳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從學術研究到技術落地、市場實踐,這三點串聯成的線,不僅是學者們關注的點,也是廈門利用藍碳助推海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拓寬發掘渠道 頻繁“走出去” 將外地藍碳牽引來廈售賣 滿潮時分,上漲的海水與下潭尾紅樹林公園85公頃紅樹林緊緊交融,公園主題展館內的電子顯示屏上,除了滾動紅樹林的科普知識外,還用VR技術循環演繹著藍碳的形成過程。這里不僅涵養著紅樹植物、伴生植物和水體浮游植物,也是陳鷺真口中廈門目前最主要的“碳庫”。 “紅樹林的葉子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其發達的根系則能夠將有機碳捕獲并固存在土壤中。”在陳鷺真看來,后者的固碳效率甚至可以達到前者的兩倍,因而,紅樹林是固碳最有效的藍碳生態系統之一。一項數據也表明,在僅占全球近海面積0.5%的紅樹林區域,埋藏在沉積物中的碳就占了全球藍碳的10%至15%。 郁郁蔥蔥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究竟存儲有多少藍碳?陳鷺真的回答其實并不樂觀:根據最新測算,大約2000噸。 這個數字,也把一個事實推向人們眼前——在科學研究和藍碳交易都走在世界前列的廈門,由于紅樹林等藍碳資源面積小、城市發展快,藍碳生產能力受到了限制。 這也是陳鷺真團隊近年來頻頻“走出去”的原因。在浙江、廣東、廣西、海南甚至印尼等紅樹林、海草床、鹽沼地三大藍碳生態系統密集的區域,他們“舍近求遠”進行藍碳發掘、測算,設立研究基地、積累有效數據,簡言之,就是用廈門的科研力量把外地的藍碳牽引到廈門來賣。 藍碳儲量偏小的痛點背后,隱藏著廈門的發力點:這幾年,廈門持續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目前全市成規模紅樹林種植面積已達173.9公頃。除了保護和恢復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在紅樹林中找資源之外,海洋部門還引導科研人員初步建立基于環境碳匯儲量特征的養殖類碳匯評估方法,嘗試發掘漁業碳匯。此外,通過科技引領,實施海藻養殖固碳、海水堿化、海洋施肥增匯等,也將成為未來廈門增加藍碳儲量的主要趨勢。 在一張藍色地圖前端詳廈門,這座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從廈門看全球,現階段存儲在大海中的藍碳主要集中在海洋上層。海洋目前吸收的二氧化碳僅占其最大容量的15%,尤其是廣闊的深洋大海,仍有高達85%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潛力有待發掘。 中國首部藍碳領域藍皮書——《中國藍碳藍皮書2024》印證了這組數據。其預計在2023年至2035年,中國通過藍碳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將以平均每年約2%的速度增長,2035年將增長至41.2億噸,與之對應,藍碳市場的需求規模也會持續擴大。 有痛點才有更好的突破口,有需求才能激發更大的潛力,在發展帶有藍碳印記的海洋經濟過程中,33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無疑是廈門生態價值轉化的聚寶盆。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