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三重奏組合成員合照。(閩南大戲院供圖) 東南網6月22日訊(本網記者 柳綠 李奇)當韓國小提琴家楊允晶的弓弦輕撫琴弦,中國長笛演奏家袁龍的管樂悠揚回蕩,日本鋼琴家長田雄資的琴鍵跳躍起舞,一場跨越國界的音樂對話就此展開。6月22日,這支名為「Trio Oriental」的東方三重奏組合,在閩南大戲院帶來"東西奇緣"室內樂音樂會,用音樂搭建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三種樂器的對話,更是三種文化背景的碰撞與交融。 偶然的相遇,必然的共鳴 東方三重奏的成立源于一次偶然的契機。兩年前,三位音樂家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的演出中初次相識。“我們三個雖然來自東方,但都在西方學習過——德國、瑞士、美國,”袁龍笑著說,“當時就覺得,中日韓的組合加上西方音樂訓練的背景,簡直是天作之合。”長田雄資則用“化學反應”形容他們的合作:“就像50度的溫水和50度的冷水混合,自然達到完美平衡。” 這種平衡在排練中尤為珍貴。三位獨奏家各自擅長的樂器——小提琴、長笛、鋼琴都是極具表現力的“主角”,如何避免“神仙打架”?袁龍打了個生動的比喻:“鋼琴是皇帝,小提琴是皇后,長笛像王子或公主。我們得學會何時退讓、何時閃耀。”楊允晶補充道:“東方音樂講究留白,西方音樂注重結構,我們試圖在兩者間找到呼吸的節奏。” 曲目設計:東西方的詩意對談 音樂會的曲目編排暗藏巧思。西方經典如埃爾加《愛的致意》與肖斯塔科維奇《五首小品》展現細膩的情感張力,而東方名作《梁祝》和《茶花女主題幻想曲》的長笛改編版則注入東方韻味。長田雄資坦言:“演奏《梁祝》時,我們研究了二胡的滑音技巧,試圖用小提琴模仿那種‘哭泣般的音色’。” 文化差異的挑戰反而成為靈感來源。楊允晶提到:“西方音樂的和聲邏輯像數學,而東方旋律更注重即興與敘事。”袁龍則以《卡門幻想曲》為例:“西班牙吉普賽風格與中國的‘奔放’有共通之處,但長笛的演繹需要更克制的呼吸——就像中國畫中的飛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