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實體書店的N種活法
2025-02-20 09:07:07?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探索“書店+”的更多可能 在堅守情懷之余,也有書店跳脫出轉型常見的“+餐飲”“+文創”模式,探索出書店加閩南戲曲、露營、燒烤等腦洞更大的經營新創意,積極盤活廈門的實體書店市場。 在通往大海的中山路段,人流如織,步行街兩旁矗立著雪白的騎樓,廈門市最大的一家新華書店就在這騎樓中的一家門面里。 早先,孩子們在新華書店買教輔、買課外閱讀必讀的文學名著;現在,這里變成了閩南文化的體驗地、外地游客來廈門打卡的新地標。 走進新華書店二樓,一眼見到閩南經典的紅磚古厝裝潢,一并細聽簾幕內傳來演出的聲響。咿咿呀呀的打鬧聲、鑼鼓齊鳴的背景音,原來這里正在上演《豬八戒背媳婦》的一出皮影戲。 表演者吳雪華告訴記者,閩南戲曲茶苑也屬于新華書店的經營范疇。自2018年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新華書店與民間藝人攜手合作,在書店里打造出了一個閱讀、品茗、聽曲、看戲的文化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市民游客落座消費后,即可飲茶、賞皮影戲、聽南音。 “平日里,我們會在周二和周五晚上、周末的下午和晚上進行演出。像春節這樣的年節時期,演出會增加,幾乎每半小時就會上演。”吳雪華說,來茶苑落座消費的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比例大約是1∶1,除了看戲喝茶,小朋友也可以嘗試著自己制作皮影,一般是《三打白骨精》《豬八戒背媳婦》劇中的角色。 “我們杭州也有越劇,但一般都要到劇場里看。這還是我第一次邊喝閩南工夫茶邊看你們的南音,形式很特別。”周女士一家六口從杭州來廈門旅游,從網上看到旅游攻略后,下了鼓浪嶼就領父母孩子來到閩南戲曲茶苑,“這里離鼓浪嶼近,走累了剛好坐著歇腳,也可以多了解一下閩南文化。” 除了新華書店這樣打造“書店+戲曲”的模式,坐落于環島路上的“不在書店”嘗試將藝術、露營、騎行、航海、沖浪、親子等多種創新文旅元素一一融合,營造覆蓋24小時的度假場域。“希望通過這一系列多元化的嘗試,為顧客提供更多元、更深刻的體驗。”書店店長王女士告訴記者。 從廈門走出去的全國機場書店連鎖品牌“幾何之廈”則瞄準“機場”這一場景,專注于家庭出行、商務出差這類目標顧客人群。“我們會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類型的書,擺在最顯眼的地方。”“幾何之廈”書店店員劉女士告訴記者,如果到了寒暑假,店門頭的書架上便會放上封面鮮艷的兒童繪本;如果在平日里,商務出行人士較多的時節,店門頭擺放的則是經濟類、成功類的書籍。“在廈門高崎機場,我們會放福建特色擺件‘風獅爺’,在成都雙流、重慶江北機場,放的就是熊貓玩偶、川劇變臉等紀念品。”劉女士說。 記者手記 構建價值共識 除了上文提到的實體書店外,廈門還有大學生常逛的二手交易書店“小漁島書屋”、坐落在沙坡尾的曉風書屋等諸多有代表性的實體書店。從“風獅爺”擺件,到閩南傳統戲曲的演繹;從麥浪書店通過主理人與讀者一來一往,長期營造出“家”空間的緊密文化社群,到“不在書店”用陽光、沙灘、海浪營造出與自然相擁的閱讀環境……不難發現,“理想與現實如何共存”這一問題的答案,在于培育在地文化、聯結讀者情感,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空間和體驗感。 文化空間需要商業反哺,但過度的商業化又會“殺死靈魂”,讓文學變得不再純粹。 或許正如一名業內人士所言:“我們真正缺失的,是讓讀者愿意為閱讀時光付費的價值共識。”當書店變成集閱讀、展覽、社交于一體的文化共享空間,全民閱讀正在以更輕盈的姿態滲入城市的肌理。實體書店,在一片紙質閱讀的唱衰聲中,融入了更加多元化、多維度、不設限的經營創意,以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繼續堅韌地生長下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