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四大維度”促改革 護航高質量發展
2024-12-03 09:07:31?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有溫度 惠民利企 打造“服務更好”一流營商環境 近日,廈門首例交地即“六證同發”項目在集美區政務大廳完成——廈門佳智科技產業園項目業主代表在土地出讓合同簽訂后,一次性拿到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書》《項目備案證明》《施工圖審查合格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實現從交地到取得六證僅用時1天。相比以往同類項目,此次“六證同發”再次刷新了廈門項目落地的速度,為企業節省了寶貴的開工時間。 這是廈門資源規劃部門、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積極踐行“高效辦成一件事”理念,主動跨前一步,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標準,通過改善不動產登記服務“軟環境”,提升促進高質量發展“硬實力”,不斷增強企業、群眾辦理不動產登記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展現。 “始終把保障發展、服務民生擺在突出位置,打造有溫度的不動產登記服務環境。”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多年來,中心發揚“店小二”精神,轉變政府職能,著力做優服務“乘法”,用心用情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希望能讓企業群眾在真心實意的服務中,切實感受到政府為民的溫度。 如今,走入辦事大廳,企業群眾僅在一窗受理,便可同步辦結九個事項。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加強與交易、稅務、水、電、氣、廣電網絡、金融機構、資金監管、公積金等多個部門的數據貫通,實現合同網簽、不動產轉移登記、稅費繳納、水電氣廣電聯動過戶、公積金支取等9個事項的聯辦,做到“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一次辦結”的有機融合。與此同時,通過設立不動產登記“存量房買賣企業專窗”,取消企業間存量非住宅網簽環節,實現企業間非住宅轉移登記一窗受理、當場繳稅、當場發證。 為了更好靠前服務企業群眾,市不動產登記中心還創新“大廳延伸”概念,在公證機構、金融機構、交易保證機構設置便民服務處,簽訂不動產登記戰略合作協議,作為不動產登記大廳“延伸服務點”,申請人可就近辦理二手房轉移登記和抵押登記業務。目前,全程網辦便民服務處已超過100個,覆蓋全市各街鎮,實現“在哪辦,由您選”。 從“小切口”入手,撬動改革“大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圍繞企業群眾關切的辦事難點、堵點,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不斷拓展改革“新維度”,探索新路徑、新手段,以個案解決推動一類問題處置。近段時間,便以植物園南門地下停車庫項目遭遇“登記難”為突破口,在切實拿出了破解問題的有效辦法和舉措之余,進而形成一套可借鑒可復制的解決思路,通過“解決一個具體案例”推動“一類問題”的處置,達到全面化解此類歷史遺留問題的效果,推動國有不動產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優態度 用心用情 推動登記隊伍作風素質雙提升 今年8月,福建省自然資源廳通報了全省不動產登記隊伍作風建設成效第三方評估情況。根據通報,此次全省綜合得分90.60分,而廈門市以綜合得分98.85分位居全省各設區市第一。這無疑是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多措并舉扎實推進作風建設常態長效,推動登記隊伍作風素質雙提升、登記服務提質增效并取得良好成效的體現。 今年以來,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積極開展“快字當頭提效率、機關帶頭轉作風”專項行動,加大作風建設力度,持續深入服務企業一線,助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5月下旬,一大型地產公司專門給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湖里分中心送來了一面“心系企業辦實事,服務高效暖人心”的錦旗,感謝分中心提供的高效、熱情服務。“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工作人員介紹,5月22日,該企業前來申請辦理一項目的分戶變更及抵押登記,并因運營需要請求“當天領取權證”。對此,湖里分中心立即安排審核人員進行審核,過程中發現此業務涉及系統設置和權屬限制等,于是主動溝通協調,最終,當天順利為項目辦理了51件分戶變更和抵押登記。 “太好了,小孩的落戶及上學問題解決了……”今年7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接到業主反映,海滄區一在建商品房項目存在購房者的“產權無法辦理,影響落戶和孩子入學”等問題。經調查后發現,由于項目建設進展較慢、原定交付時間較長等原因,該項目開發商一直未申請辦理“項目首次登記”手續,以致無法辦理分戶產權登記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及時會同屬地區政府、教育、建設等相關部門,多次協調,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也及時跟進,會商銀行,督促企業,最終,開發商順利申辦了“項目首次登記”手續。此舉不僅為購房者們辦理分戶產權登記鋪平了道路,還成功化解了購房者落戶、小孩上學的問題。 “不動產登記一頭連著產業項目,一頭連著民生福祉。”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以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根本標準,將為民服務的宗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變成自覺行動,貫穿不動產登記全過程、各方面,服務企業、優質高效,服務項目、務實高效,服務群眾、用心用情,持續把爭優、爭先、爭效實質融入推動廈門不動產登記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不懈為保障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