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農業先導作用 探索閩臺融合發展新路
2024-07-11 09:10:38?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提出建議 為對接合作提供更有力法治保障 肯定工作成效亮點的同時,執法檢查組也發現,目前廈門仍存在臺灣優勢農業特色產業、精致農業產業引進力度不夠,相關部門對《條例》宣傳不深入等問題。圍繞如何進一步推動《條例》落實,深化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執法檢查組成員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賴朝暉表示,臺灣休閑農業起步比較早,建議引入更多臺灣的專業團隊或農業企業,參與廈門鄉村旅游策劃并開展合作,尤其可結合廈門的地域特色和資源,推動休閑觀光、生態旅游發展。 市人大代表李駿建議,要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更多關注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在“精”和“特”上下更大的功夫,讓閩臺農業交流合作在廈門結出更多碩果。 市人大代表劉臻則更關注良種引進、新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情況,她建議出臺更多細則保護品牌商標和新品種引進,以鼓勵更多臺農到大陸發展,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更多技術力量。 針對廈門農業腹地小、耕地少,不能發展大規模農業生產的現狀,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加大力度對接引進臺灣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對大陸農業生產有較大作用的種子種苗,發揮閩臺農業融合產業園和海峽兩岸現代農業示范園的示范帶動作用,主動爭取將廈門建設兩岸種業融合發展集聚區納入全國種業發展規劃,推動廈門從“種業大市”向“種業強市”邁進。 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還認為,新時代對臺工作有新的要求,需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全方位、多維度考量條款內容,建議聚焦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主動對標先進地區好的經驗做法,積極提出修改建議。要以綜合改革為契機,綜合近年來廈門出臺的惠臺政策,發揮對臺區位優勢,先行先試,創新舉措,結合廈門農業發展實際以及臺農臺企反映的共性需求,在閩臺農業合作方面采取“小切口”立法,比如,對臺灣優勢農業產業且符合當前廈門農業發展實際的休閑農業進行立法研究,為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發揮廈門種子種苗產業優勢,深化兩岸農業產業對接和交流合作,努力解決臺農臺企反映的問題,促進臺農臺商更好融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共享農業農村發展機遇和紅利。 點擊 閩臺農業合作 發展勢頭良好 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認為,《條例》施行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市政府高度重視對臺農業交流與合作,高站位、實舉措推進廈臺在現代農業產業方面的融合對接,廈門在對臺合作交流的政策措施、引進臺資數量、農產品貿易額等方面勢頭良好。廈門出臺《關于促進廈臺農業融合發展若干措施》《進一步加快現代漁業升級的若干措施》等配套文件,明確措施辦法,加大要素支持,廈臺農業合作呈現強勁發展動能。 ●閩臺農業合作成效明顯 截至目前,全市從事閩臺農業合作的臺資商事主體存續57戶(企業43戶、個體工商戶14戶),實際利用臺資約1.84億元,年產值約2.55億元,其中,國內首家臺資國家蔬菜“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年產值約1.2億元。 ●服務保障持續優化 圍繞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的目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廈門相關部門設置“臺胞臺企服務專窗”,持續優化便利通關,推動臺胞在金融項目、品牌建設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幫助臺農解決生產經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其中,在引進人才增強技術方面,廈門創新臺灣人才職稱評審機制,探索開展臺灣地區職業資格采認工作,先后推出兩批對臺職業資格采認目錄清單共60項,其中與農業相關的有9項。 ●交流合作不斷深化 廈門創新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機制,搭建交流合作新平臺,全方位、持續性推進廈臺農業向高水平融合發展。如,先后成立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漁業分會、種業分會等,依托展會持續優化兩岸農業漁業全面交流和專項領域的交流合作,通過成立育種創新研究院,加強廈臺高校交流合作,開展民間深度交流。 ●融合示范突出特色 立足實際,以種子種苗合作打造廈門閩臺農業合作工作特色,集約化、特色化推進農業、海洋種子種苗產業園區建設。依托廈門科學城、廈門翔安機場、海洋高新產業園、翔安高新城等,加大對臺產業招商力度;建設兩岸火龍果育苗基地,加強對臺種苗交流合作。目前,共有7家企業與臺灣種苗產業合作,雙方年合作銷售種子2.5萬余公斤,年合作金額6350萬元,可推廣種植面積219.13萬畝次。 ●金融支持逐漸強化 廈門持續增加信貸投入,支持廈門銀行等機構為臺農提供臺農貸等特色產品。截至2024年3月,廈門銀行為臺農客群授信95戶、貸款余額2.56億元,“臺農貸”產品落地34戶、貸款余額2042萬元;增信基金及臺資專項子基金累計為75家臺資中小微企業提供7.83億元信用融資增信服務。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