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時政 > 正文

發揮農業先導作用 探索閩臺融合發展新路

2024-07-11 09:10:38? 作者: 蔡綿綿?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發揮農業先導作用 探索閩臺融合發展新路

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福建省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條例》執法檢查,推動廈門打造兩岸農業合作的示范樣板

翔安大宅火龍果迎來豐收。(記者 王火炎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蔡綿綿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為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閩臺農業合作交流是廈門農業的一大特色,也是兩岸融合發展的一項亮點?!陡=ㄊ〈龠M閩臺農業合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09年5月施行,為廈門閩臺農業合作在政策措施、服務保障、交流合作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致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賀信重要精神,全面落實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有關要求,把該《條例》執法檢查作為今年監督工作重點之一,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執法檢查。近日召開的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聽取審議了執法檢查報告,督促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把實施《條例》作為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進一步深化兩岸農業合作交流,打造兩岸農業合作的示范樣板,促進臺農臺商更好融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共享農業農村發展機遇和紅利,以實際行動加快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

執法檢查 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實地走訪企業

處處綠樹掩映,時時空氣清新,在藍天白云映襯下,火龍果田“一步皆一景”……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目前擁有福建省最大的火龍果連片種植基地,種植面積已超1000畝。

5月21日,執法檢查組一行先后來到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翔安區新店街道后山巖片區等地,了解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運營、兩岸農業技術交流合作以及海峽兩岸(廈門)種業博覽會開展等情況。

火龍果茶、冰鎮火龍果花苞、火龍果花干煲老鴨湯、火龍果饅頭……除了美景,大宅村推出的以火龍果為主題的“十二道村味”創意美食吸引大量市民游客,也得到執法檢查組成員連連點贊。

基地負責人介紹,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受益于廈臺農業合作,引進臺灣水果種苗。近年來,大宅社區從臺灣引進紅心火龍果及其他品種,積極建設兩岸火龍果育苗基地,試種并推廣新品種,種出來的火龍果果大、甜度高、皮厚、耐儲存,還請來臺灣農業專家擔任技術顧問、引進臺灣補光燈“高科技”技術,大大增加了火龍果的產量,1000余畝的火龍果基地年產值超4000萬元,凈收入超2000萬元。

廈門種業博覽會連續兩年落戶翔安,2023海峽兩岸(廈門)種博會更是吸引1000多位客商,8家臺企攜111個蔬菜品種前來參展。相關負責人表示,參加種博會的客商可以下到田間近距離觀摩,在田間地頭交流育種心得,也可以現場品鑒,“零距離”感受不同蔬菜品種的風味。種博會為閩臺農業交流搭建了面對面接觸和點對點洽商貿易的平臺。

6月6日,執法檢查組一行又先后前往廈門果樹優新品種種質園、廈門百利控股有限公司,了解廈門同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規劃建設、企業對臺交流合作等情況。

形似放大版蓮霧的臺灣紅鶴文旦柚、甜嫩多汁的“黃金陽桃”、軍營紅小番茄、綠色的茄子、紫色的花菜、螺旋狀的辣椒……同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作為廈臺農業合作交流的重要載體,依托廈門百利等重點種子種苗企業,引導海峽兩岸種子種苗企業強強合作,有效推動了聯合育種攻關和商業化育種。數據顯示,目前該產業園已成功吸引臺資農業企業28家入駐,累計引進臺灣農業優良品種300多個、臺灣先進種植養殖技術50多項,并擁有自主研發新品種170多個、種子種苗專利50多項。

在做好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還召開執法檢查座談會,了解在廈臺農、閩臺農業合作相關協會代表對《條例》實施情況的意見建議。

“我相信在兩岸交流中,農業是一種最容易溝通的語言。”廈門百利的技術總監、臺胞曾明寶說,他扎根廈門“種菜”已有8年多,《條例》為來廈從事農業生產的臺農臺企提供了政策支撐、便利條件和優質服務,也為企業加強技術創新保駕護航。

為期兩個月的執法檢查中,執法檢查組先后赴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局、市市政園林局等主管部門調研,專題聽取《條例》實施情況匯報,了解農業農村局等13個市直部門促進閩臺農業合作的工作情況,梳理出廈門貫徹落實《條例》取得的積極成效、存在困難問題和不足,并圍繞“如何進一步加大《條例》宣傳、完善政策措施、打造產業品牌”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提出建議 為對接合作提供更有力法治保障

肯定工作成效亮點的同時,執法檢查組也發現,目前廈門仍存在臺灣優勢農業特色產業、精致農業產業引進力度不夠,相關部門對《條例》宣傳不深入等問題。圍繞如何進一步推動《條例》落實,深化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執法檢查組成員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賴朝暉表示,臺灣休閑農業起步比較早,建議引入更多臺灣的專業團隊或農業企業,參與廈門鄉村旅游策劃并開展合作,尤其可結合廈門的地域特色和資源,推動休閑觀光、生態旅游發展。

市人大代表李駿建議,要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更多關注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在“精”和“特”上下更大的功夫,讓閩臺農業交流合作在廈門結出更多碩果。

市人大代表劉臻則更關注良種引進、新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情況,她建議出臺更多細則保護品牌商標和新品種引進,以鼓勵更多臺農到大陸發展,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更多技術力量。

針對廈門農業腹地小、耕地少,不能發展大規模農業生產的現狀,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加大力度對接引進臺灣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對大陸農業生產有較大作用的種子種苗,發揮閩臺農業融合產業園和海峽兩岸現代農業示范園的示范帶動作用,主動爭取將廈門建設兩岸種業融合發展集聚區納入全國種業發展規劃,推動廈門從“種業大市”向“種業強市”邁進。

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還認為,新時代對臺工作有新的要求,需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全方位、多維度考量條款內容,建議聚焦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主動對標先進地區好的經驗做法,積極提出修改建議。要以綜合改革為契機,綜合近年來廈門出臺的惠臺政策,發揮對臺區位優勢,先行先試,創新舉措,結合廈門農業發展實際以及臺農臺企反映的共性需求,在閩臺農業合作方面采取“小切口”立法,比如,對臺灣優勢農業產業且符合當前廈門農業發展實際的休閑農業進行立法研究,為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發揮廈門種子種苗產業優勢,深化兩岸農業產業對接和交流合作,努力解決臺農臺企反映的問題,促進臺農臺商更好融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共享農業農村發展機遇和紅利。

點擊

閩臺農業合作 發展勢頭良好

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認為,《條例》施行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市政府高度重視對臺農業交流與合作,高站位、實舉措推進廈臺在現代農業產業方面的融合對接,廈門在對臺合作交流的政策措施、引進臺資數量、農產品貿易額等方面勢頭良好。廈門出臺《關于促進廈臺農業融合發展若干措施》《進一步加快現代漁業升級的若干措施》等配套文件,明確措施辦法,加大要素支持,廈臺農業合作呈現強勁發展動能。

●閩臺農業合作成效明顯

截至目前,全市從事閩臺農業合作的臺資商事主體存續57戶(企業43戶、個體工商戶14戶),實際利用臺資約1.84億元,年產值約2.55億元,其中,國內首家臺資國家蔬菜“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年產值約1.2億元。

●服務保障持續優化

圍繞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的目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廈門相關部門設置“臺胞臺企服務專窗”,持續優化便利通關,推動臺胞在金融項目、品牌建設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幫助臺農解決生產經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其中,在引進人才增強技術方面,廈門創新臺灣人才職稱評審機制,探索開展臺灣地區職業資格采認工作,先后推出兩批對臺職業資格采認目錄清單共60項,其中與農業相關的有9項。

●交流合作不斷深化

廈門創新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機制,搭建交流合作新平臺,全方位、持續性推進廈臺農業向高水平融合發展。如,先后成立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漁業分會、種業分會等,依托展會持續優化兩岸農業漁業全面交流和專項領域的交流合作,通過成立育種創新研究院,加強廈臺高校交流合作,開展民間深度交流。

●融合示范突出特色

立足實際,以種子種苗合作打造廈門閩臺農業合作工作特色,集約化、特色化推進農業、海洋種子種苗產業園區建設。依托廈門科學城、廈門翔安機場、海洋高新產業園、翔安高新城等,加大對臺產業招商力度;建設兩岸火龍果育苗基地,加強對臺種苗交流合作。目前,共有7家企業與臺灣種苗產業合作,雙方年合作銷售種子2.5萬余公斤,年合作金額6350萬元,可推廣種植面積219.13萬畝次。

●金融支持逐漸強化

廈門持續增加信貸投入,支持廈門銀行等機構為臺農提供臺農貸等特色產品。截至2024年3月,廈門銀行為臺農客群授信95戶、貸款余額2.56億元,“臺農貸”產品落地34戶、貸款余額2042萬元;增信基金及臺資專項子基金累計為75家臺資中小微企業提供7.83億元信用融資增信服務。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