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求醫不慎走失 13年尋親終獲團圓
2024-01-18 09:21? 作者:蘭云絲 ?來源:廈門晚報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在廈求醫不慎走失 13年尋親終獲團圓 市救助站通過多渠道為夏明基尋親,用愛為他照亮回家路 廈門晚報訊(記者 蘭云絲 通訊員 李賢勇)時隔十三載,一名在廈門走失的小伙子終于找到了家人,失散多年的父子,雙手重新緊緊地握在了一起,一段漫長的尋親之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2023年12月17日,在廈走失了13年的夏明基(原名馬曉偉),得到廈門市救助站照料十多年后,終于和從安徽趕來的父親相擁,一起踏上了團圓的歸途。 13年前男孩不慎在廈走失 市救助站為其取名“夏明基” 時間倒回到2010年12月31日,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在進行街面巡查時,發現松柏公園門口的臺階上,坐著一名男孩,身邊沒有親人。據當時在場的工作人員回憶:“這個孩子看起來只有八九歲,十分瘦小,基本無法與人溝通,連走路都比較困難。” 市救助站立即將這名男孩接進站內進行救助,同步展開尋親工作,經過多渠道努力未果后將其安置,為男孩取名“夏明基”。當時的夏明基經骨齡測定實際上已經有16歲,但由于重度智力殘疾,身體發展嚴重滯后,看起來只有八九歲,需要更加專業的條件進行救助。2011年1月,市救助站將夏明基送往泉州專業的助殘機構進行矯正,2017年將他再次接回站內繼續照顧。 已成年但生活難以自理 在愛和關懷下逐漸進步 據市救助站成年人救助一科負責人介紹,夏明基2017年回到站內時,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仍僅有四歲左右的幼兒水平,且難以正常表達情感和情緒,有時還會莫名發脾氣,生活也很難自理,穿衣不知冷暖,不懂自己洗漱,獨自吃飯的時間就要幾個小時。盡管實際年齡已經成年,但走路動作依然遲緩,上下臺階都需要人扶。 為此,市救助站更加細心對夏明基進行照料。從吃飯開始,工作人員會像照顧幼兒一樣督促他吃飯,“張開老虎嘴!”“慢點吃……”,在一聲聲的鼓勵下,夏明基的用餐時間從一個小時,到半個小時并一點點減少。如今,他可以獨立在20分鐘內吃好飯,并已熟練掌握洗碗、掃地、疊被子以及洗漱洗澡等基本的生活技能。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就這樣一點點地分解步驟,逐步訓練引導他,使他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在站內逗留時間最長 折翼天使長成1.7米健壯小伙 “投中了三個!明基真棒!”在籃球場上,每天都能看到夏明基雷打不動的身影和工作人員對他的鼓勵。從一開始的走路都需要攙扶,到如今能進行定點投籃,工作人員帶著夏明基從蹣跚學步開始,再到騎動力單車鍛煉雙腿力量,再到拍球、投籃……夏明基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由市救助站的“叔叔阿姨”們用愛心澆灌出來。 轉眼六年過去,夏明基不僅長成了身高1.7米的健壯小伙,而且智力也提高到了10歲左右。在市救助站的精心撫育下,他基本能夠生活自理,還學會了書寫數字和簡單的漢字,見到每一名工作人員都會高興且禮貌地打招呼。這個在站內逗留時間最長的孩子,也是變化最大、工作人員傾注了最多心力的折翼天使。 通過DNA比對找到親人 他用紙巾給父親擦眼淚 多年來,市救助站對于夏明基的尋親工作從未停止。救助安置科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夏明基智力不全,對于家庭信息更是一概不知,導致尋親工作如大海撈針。十多年來,市救助站分別通過“今日頭條”“全國救助尋親網”“抖音”“人臉比對”等多種渠道幫助夏明基尋親,并采集了他的DNA,上報公安局“打拐”庫進行比對。 終于, 2023年12月7日晚,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傳來喜訊,夏明基和親生父親的DNA比對成功。救助站第一時間就聯系到了他的家人,并發送去了夏明基的近照和生活視頻。17日,夏明基的父親、姑姑、姨媽和姐姐從安徽趕來接夏明基回家。 夏明基的父親馬先生親手將寫有“人間自有真情在,無私幫助暖人心”的錦旗送到了救助站工作人員手中。原來,13年前馬先生帶著兒子來廈門求醫,夏明基卻不慎走失,這一失散便是整整十三年。“我們激動得一晚上睡不著覺,太感謝你們了,把孩子照料得這么好。”夏明基的父親、姐姐抹著眼淚說。夏明基也在一旁默默地牽著父親的手,還貼心地用紙巾給他擦眼淚。雖然用語言表達不出,但舉止中都是滿滿的激動。 一條漫漫尋家路,終于獲得圓滿結局。據了解,2023年,市救助站共為21名查無身份的人員尋親成功。市救助站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每個人,每個孩子都能回到家人的懷抱,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愛和關懷下健康成長,長大后回報社會,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