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思明:美麗海灣水清灘凈
2023-06-06 08:12:02?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思明 美麗海灣水清灘凈 廈門全力以赴推進廈門島東南部海域美麗海灣建設。(記者 林銘鴻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玉婷 通訊員 吳仰澤)碧海流云,水清灘凈。湛藍天空下,可愛的白海豚探出腦袋,似乎在跟人類好朋友打招呼——提到廈門,很多人腦海中,都會第一時間浮現這一美麗海灣環繞的寫意畫卷。 依海而生、因海而美、向海而興,治理好守護好廈門的蔚藍海域,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一直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充分發揮“山-海-城”自然優勢,打造“凈海-藍海-商海”的臨海親海美麗海灣建設模式。 今天,是六五環境日,記者帶您一起感受廈門島東南部海域美麗海灣建設在呵護清潔海洋、共建人海和諧方面的努力與成果。 【亮點】 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廈門市委、市政府始終牢記囑托,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2018年,思明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2年,廈門市獲評副省級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今年4月,鼓浪嶼入圍全國“和美海島”案例。 無疑,廈門島東南部海域建設美麗海灣,成為廈門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亮彩一筆,走出了一條陸海共治、“三生”融合發展的建設道路,為沿海地區及城市中心城區提供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創新機制 創新“四化”治理機制 實現海漂垃圾治理全覆蓋 在創建美麗海灣的征程上,堅決扛起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不斷創新機制、打造樣本。 “海上環衛建立了制度化責任落實、常態化海上環衛、系統化綜合治理、信息化預測預報的海漂垃圾‘四化’治理機制。”思明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稱,每天,廈門都會開展海漂垃圾軌跡預測預報,并建立三支專業保潔隊伍,確保九龍江口、海域、岸灘垃圾全覆蓋保潔,實現“海上垃圾打撈清理裝船-船上垃圾吊裝上岸-及時分揀裝袋-分類回收資源化無害化處置”鏈條化無縫銜接。 早在2020年年底,相關經驗就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清單》,向全國推廣。 探索模式 探索“四全”工作模式 基本實現陸源污染無直排 系統整治、精準治污,是我們始終遵循的方向與標準。 為構建“水清灘凈”美麗海灣,廈門堅持以海定陸、協同共治,實施污水處理“三個一百”行動,推進排水管網混錯接改造、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和破損管網修復,全面完成入海排放口分類整治。 同時,思明區創新排水管理進小區,探索形成“1355”做法,即“一盤棋謀劃、三大建設保障、五大管理措施、五項工作機制”,實現精細化管控。城鎮污水處理能力也大幅提升,進水BOD5濃度達120mg/L以上,初步形成了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全監管”,率先解決高密度中心城區陸源入海污染問題,有力促進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迅速提升改善。 融合發展 突出“三生”融合發展 打造海洋高質量發展新標桿 從高處俯瞰,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蜿蜒的環島路勾勒出白金色海灘輪廓,美不勝收。一直以來,廈門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上下足功夫、成效顯著。 堅持“親海”不“侵海”,為構建“人海和諧”的金色海灣,建設書法廣場等濱海親海空間體系,加強人文與海洋自然生態融合,打造觀音山海峽西岸首個國際商務運營中心,引領兩岸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 此外,通過打造全域生態旅游的“大廈之門·幸福思明”新模式,進一步釋放生態活力,培育“生態+產業”,探索出“金山銀山”轉化模式,走出了一條城海交融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