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思明:美麗海灣水清灘凈
2023-06-06 08:12:02?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思明 美麗海灣水清灘凈 廈門全力以赴推進廈門島東南部海域美麗海灣建設。(記者 林銘鴻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玉婷 通訊員 吳仰澤)碧海流云,水清灘凈。湛藍天空下,可愛的白海豚探出腦袋,似乎在跟人類好朋友打招呼——提到廈門,很多人腦海中,都會第一時間浮現這一美麗海灣環繞的寫意畫卷。 依海而生、因海而美、向海而興,治理好守護好廈門的蔚藍海域,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一直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充分發揮“山-海-城”自然優勢,打造“凈海-藍海-商海”的臨海親海美麗海灣建設模式。 今天,是六五環境日,記者帶您一起感受廈門島東南部海域美麗海灣建設在呵護清潔海洋、共建人海和諧方面的努力與成果。 【亮點】 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廈門市委、市政府始終牢記囑托,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2018年,思明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2年,廈門市獲評副省級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今年4月,鼓浪嶼入圍全國“和美海島”案例。 無疑,廈門島東南部海域建設美麗海灣,成為廈門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亮彩一筆,走出了一條陸海共治、“三生”融合發展的建設道路,為沿海地區及城市中心城區提供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創新機制 創新“四化”治理機制 實現海漂垃圾治理全覆蓋 在創建美麗海灣的征程上,堅決扛起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不斷創新機制、打造樣本。 “海上環衛建立了制度化責任落實、常態化海上環衛、系統化綜合治理、信息化預測預報的海漂垃圾‘四化’治理機制。”思明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稱,每天,廈門都會開展海漂垃圾軌跡預測預報,并建立三支專業保潔隊伍,確保九龍江口、海域、岸灘垃圾全覆蓋保潔,實現“海上垃圾打撈清理裝船-船上垃圾吊裝上岸-及時分揀裝袋-分類回收資源化無害化處置”鏈條化無縫銜接。 早在2020年年底,相關經驗就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清單》,向全國推廣。 探索模式 探索“四全”工作模式 基本實現陸源污染無直排 系統整治、精準治污,是我們始終遵循的方向與標準。 為構建“水清灘凈”美麗海灣,廈門堅持以海定陸、協同共治,實施污水處理“三個一百”行動,推進排水管網混錯接改造、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和破損管網修復,全面完成入海排放口分類整治。 同時,思明區創新排水管理進小區,探索形成“1355”做法,即“一盤棋謀劃、三大建設保障、五大管理措施、五項工作機制”,實現精細化管控。城鎮污水處理能力也大幅提升,進水BOD5濃度達120mg/L以上,初步形成了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全監管”,率先解決高密度中心城區陸源入海污染問題,有力促進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迅速提升改善。 融合發展 突出“三生”融合發展 打造海洋高質量發展新標桿 從高處俯瞰,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蜿蜒的環島路勾勒出白金色海灘輪廓,美不勝收。一直以來,廈門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上下足功夫、成效顯著。 堅持“親海”不“侵海”,為構建“人海和諧”的金色海灣,建設書法廣場等濱海親海空間體系,加強人文與海洋自然生態融合,打造觀音山海峽西岸首個國際商務運營中心,引領兩岸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 此外,通過打造全域生態旅游的“大廈之門·幸福思明”新模式,進一步釋放生態活力,培育“生態+產業”,探索出“金山銀山”轉化模式,走出了一條城海交融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點擊】 治理措施 堅持陸海統籌 構建“水清灘凈”美麗海灣 成立污水“兩高指揮部”,按照“全收集、全處理”要求,實施污水處理“三個一百”行動。思明區新、改、擴建水質凈化廠(站)5座,污水處理能力達71萬噸/日,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為全省污水收集率最高的城市建成區。 精心組織開展全岸線入海排放口排查,制定“一口一策”正本清源改造實施計劃,完成市政雨污分流正本清源改造面積23平方公里。對全海域實現常態化全覆蓋海漂垃圾清理,該海灣日均投入117名海岸保潔員,對轄區118萬平方米岸灘、沙灘,開展每天二次潮汐保潔。 堅持系統修復 打造“魚鷗翔集”生態海灣 廈門高標準保護海洋生態景觀,出臺全國首個濱海岸線保護規劃,自然岸線長度達到17.38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53.29%。 先后完成觀音山、鼓浪嶼東岸等沙灘保護與修復,修復總面積逾65萬平方米。觀音山沙灘修復工程獲評全國優秀海洋工程獎第7名。 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率先實現文昌魚規模化人工育苗及放流增殖。自然生態鏈條逐漸恢復,中華白海豚數量穩定保持在60-80頭,成為唯一一個在城區就能看見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堅持城海相融 營造“人海和諧”幸福海灣 音樂廣場、書法廣場、溪頭下“中國最浪漫婚紗村”、沙坡尾海洋文化創意港、濱海慢行道和“黃金海岸線”環島路等親海區域陸續建成。 2021年廈門島東南部海域生態系統生產價值達232.44億元,釋放出綠色澎湃動能。 2022年思明區接待游客3461.87萬人次,占全市比例約68%。發展特色濱海旅游和影視產業,常態化舉辦國際沙灘排球錦標賽、國際風箏節、國際馬拉松賽、廈金橫渡、海峽兩岸春節焰火晚會等賽事和活動。 【成果】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數據顯示,廈門島東南部海域,水質越來越澄凈、物種保護的腳步越來越堅實了。 2022年,廈門島東南部海域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優良(一、二類)點位比例100%,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分別較2016年下降74.8%和69.0%,8個海濱浴場水質優良率100%,海漂垃圾蓋度0.12‰,達到“清潔”水平。 思明區兩個水質凈化廠和鼓浪嶼三個水質凈化站尾水排放水質達到城鎮一級A。99個城鎮雨洪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治,基本實現晴天零排污。 海洋珍稀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恢復,文昌魚種群數量達到63尾/平方米,較2018年提升174%。 【名片】 廈門島東南部海域,面積88.73平方公里,岸線長度27.5公里,覆蓋思明區全域。擁有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國家海洋公園、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集中了全市所有8個海濱浴場,是全國最為著名的濱海旅游度假勝地之一。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