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翔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3-05-06 08:10:18? ? 來源: 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生態治理 系統思維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下潭尾濱海濕地生態公園,成片的紅樹林,白鷺在這里棲息覓食,金黃的落日余光打在翠綠的灘涂之上。 通過多年的紅樹林種植、濕地再造以及不斷的人工增殖放流,下潭尾構建起良性紅樹林生態系統,成為廈門市生態修復成功案例。 改革創新出動力,系統治理顯活力。翔安區探索出“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再造”“小光山礦區生態修復”“生態環境保護柔性執法”“農污治理”等全省全國叫得響的典型案例,轄區生態紅利持續釋放,鑄就高素質高顏值生態城區。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據翔安生態環境局局長官倫晨介紹,去年,翔安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保持100%,位居全省前列。 生態宜居環境大幅提升。新增綠地面積90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19.28%,環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建成3座水質凈化廠,鎮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垃圾分類普及率和垃圾處理率等多個指標均達到100%。 生態文明改革亮點紛呈。下潭尾濱海濕地生態公園二期項目列入全國海岸帶生態和防災協同增效典型案例匯編推廣,廈門ABB工業中心能源升級項目作為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向生態環境部推送,兩件環境執法案件經驗做法被省生態環境廳作為典型案例匯編推廣…… 生態發展 綠色經濟效益逐步顯現 澳頭是翔安區的老漁村,昔日的澳頭,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生態污染嚴重。近年來,通過懷遠湖綜合整治、農村污水全收集治理、危房改造等重大項目實施,黑臭湖變身風景秀麗的景觀湖,澳頭水鄉恢復生態之美,也為后續文化商業旅游開發等奠定生態產品價值外溢和提升的基礎。 產業鮮明、生態宜居的漁港特色小鎮規劃,依托歷史文化底蘊和在地文化基因,再加上北歐當代藝術中心落地、中西方藝術交流平臺的落成,生態文化價值的充分挖掘,帶動古老漁村向文創重鎮轉型。 隨著文創重鎮的影響力日漸擴大,助力了生態產品溢價增值,2021年澳頭文化旅游年收入約1.1億元,一躍成為翔安區生態文旅發展新地標。 通過對生態系統的價值核算,量化“綠水青山”價值,實現“清單化”管理,翔安區逐漸探索形成一套生態價值實現的地方路徑,綠色經濟效益逐步顯現。 在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科學穩妥推進項目建設,嚴控新增能耗,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后,翔安集中優勢資源,加速培育壯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 策劃新建數字經濟產業園三期、新能源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含平板顯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規模突破900億元,新能源新材料、機械裝備制造業產值增長超40%,獲評全國“2022高質量發展十佳城區”,綠色、生態發展凸顯強勁活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