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近300年的“思明記憶”
2020-06-09 08:43:34?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A 一紙檔案,助居民實現電梯夢 湖濱東路54號,這棟建于20世紀90年代末的思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職工宿舍樓,于2013年便順利加裝了電梯。63歲的紀女士已經在這里住了20多年。聊起加裝電梯一事,她笑著介紹,“2012年底交的加裝電梯預收款票據,我都還留著呢。” 如今,住在這里的居民都夸贊,舊樓加裝電梯,出行更方便,生活品質也提高了。生活便利的背后,居民可能不知道,檔案館的館藏資料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 時間撥回到2012年,這棟共8層的樓梯宿舍樓,由于大多住著行動不便的老人,經市建設規劃部門審查同意后決定加裝電梯方便居民出行。 當時,為順利開展電梯井道鋼結構施工,必須了解井道所處位置的地質勘查以及土建樁基情況。但由于該樓年代久遠,有關土建資料十分零散,保存得并不完整。 就在施工方一籌莫展之際,施工方退休顧問蘇先生經多方打聽,急匆匆地找到思明區檔案館,想要查看原開元區政府辦公大樓的基建圖紙及相關材料。原來,該宿舍樓毗鄰此辦公大樓,地質結構較為接近。 檔案館工作人員了解情況以后,熱情接待了他,很快在館藏的基建檔案中找到了他所需要的圖紙和資料。據檔案館工作人員回憶,蘇先生拿到完整復印的圖紙后,通過查看圖紙,認真分析了職工宿舍樓周邊的結構、布局,研究設計最佳施工方案。臨走時,蘇先生一再致謝。正是檔案館的這份圖紙,讓職工宿舍樓加裝電梯工程得以順利推進。 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思明區檔案館就設在原開元區政府辦公大樓里。可以說,工作人員見證著電梯從無到有。 在奔小康的路上,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品質不斷改善。在思明區檔案館看來,檔案的價值在于利用,一直以來檔案館充分發揮檔案在保障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助力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各類民生問題。 B 檔案提供依據 讓“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照進現實 2018年3月5日——市民肖書祿至今清晰地記得,是他從三明遷入廈門,拿到新身份證的日子。因為享受政策、順利落戶,他們一家實現了“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的美好愿望。 “母親現在每個月都可以領養老金,大女兒去年也上了公辦小學。”說起如今的生活,肖書祿言語里透著滿滿的幸福。過上美好生活,他不忘感謝曾經助力他落戶的思明區檔案館。 原來,肖書祿的母親于20世紀60年代隨父母下鄉到三明。20世紀90年代,肖書祿的外公先行返城。彼時,肖書祿和母親還不能遷回落戶。后來,隨著新政策的出臺,肖書祿可隨母親落戶,并且其未成年子女也可一并落戶廈門。 有了政策,關鍵就是收集辦理落戶的相關資料。就在毫無頭緒之時,有人讓他去找思明區檔案館,沒想到一查就有。他猶記得,當時檔案館一下子就幫忙查找到他外公上山下鄉的記錄,服務態度非常好,為落戶完善資料起到了大作用。 “多虧了檔案館悉心保存資料。我相信檔案館肯定在關鍵時刻幫助過很多人。”順利辦理落戶后,肖書祿當即又辦理了母親的養老金事宜。 檔案為補計工齡作證明、檔案解決房產登記問題、檔案為買房提供便利……在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的進程中,檔案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思明區檔案館充分發揮檔案的價值和作用,不斷提高民生檔案服務能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