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五緣實驗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紀實
2020-05-22 16:51:14?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以生態文明教育涵養學生全面發展 ——廈門五緣實驗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紀實 東南網5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 通訊員 張潔玲 王炳勇)作為廈門市教育局直屬的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廈門五緣實驗學校自2008年建校起,就致力于打造生態文明校園,創新生態文明教育機制,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素養的優秀人才。 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發生態特色課堂,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學校在文明校園創建活動中走出一條特色之路。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廈門市創建第三屆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單位”“福建省攜手共創綠色生態文明單位”“廈門市文明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 打造生態校園 浸潤學生品格 走進位于廈門五緣灣畔、廈門五緣學村內的廈門五緣實驗學校,綠地散落學校各個角落,隨處可見的花卉樹木、小橋流水點綴了一個令人賞心悅目的校園。綠色的校園吸引了不少生態小伙伴,鳥兒在草地覓食、樹上歌唱的場景抬首垂眸間可見,校園自有多樣的生態系統。 享受著生態校園帶來的愉悅,八年級(2)班學生柴博騰說:“這些景色讓我們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可以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在三角梅、鳳凰樹、水車、小橋流水襯托的紅領巾勞動實踐基地中,學生們可以體驗勞動的光榮與幸福;廈門實行垃圾分類后,校園道路兩旁設置了許多宣傳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展板……潛移默化中,五緣實驗學校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生態理念和良好習慣。 “樹人堂”“育才閣”等建筑名承載學校重望,讓每一個學子明白自己所肩負成人成才之使命;“先賢徑”“心鑒池”和校訓“用心尊重”教育師生做人、做事;“弟子規”“三字經”“孔子廣場”“魯迅雕像”向五緣學子傳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崇德育行,樹人育才,學校利用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浸潤學生的人格品行,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文明有禮的學生。 實施生態課程 創新教育機制 學校生態資源豐富,立足校園本身的軟硬件,廈門五緣實驗學校精心設計生態課程,創新生態文明教育機制,打造生態文明教育亮點。 學校生科實踐社團輔導員王炳勇老師介紹,校園常年鳥語相伴,學校便開設理論課程《觀鳥入門》 《呢喃鳥語》等,印刷出版了《廈門五緣實驗學校校園鳥類》《廈門五緣實驗學校校園植物》等圖書,在實踐課程中,帶著學生去探索校內的鳥世界,進行校園鳥類調查、鳥類胸章的制作等。以此獨特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植被多樣的校園,更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生態素材庫。為美化校園環境,增加科普宣傳方式,提高師生保護校園植物意識,生物組組織學生策劃開展了“致綠色文明,揚五緣風采”校園植物調查課題研究活動。對校園樹木植物進行種類統計和編號,編寫校園植物志,制作宣傳書簽,設計個性化銘牌……通過“微行動,探索綠色地圖;探書海,匯集植物名錄;傳綠意,懸掛樹木銘牌;承文明,開展宣傳活動”4個環節的活動,師生們更加關心愛護校園綠色生命,保護身邊的綠化成果,“植綠、護綠、愛綠、興綠”的生態文明教育水到渠成。 不僅在校內立足課堂,創新性地滲透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并以“微問題”切入,見微知著開展課題研究,根植生態文明價值觀,學校還通過家、校、社融合,組織學生走向戶外。以“橫向聯合,多方參與”的思路,通過一系列研學活動,學校拓展了生態文明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深化開展教育。 在學校生科社團與禾緣社區聯合開展的關于紫水雞與生態農業的實踐活動中,師生們走進張埭橋水庫,和廈門市觀鳥協會成員們一起,邂逅紫水雞。認識“世界最美水鳥”和眾多野生鳥類,了解它們的棲息地。 “在‘走近中華白海豚,傳習閩南中草藥’的活動中,我們到火燒嶼海豚救護與繁育基地和廈門慈濟北宮青草藥研學中心,了解了白海豚的物種現狀,以及廈門市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保護白海豚所做的努力,還學習了有關中草藥的知識,體會到中醫的博大精深。”柴博騰回憶,多樣化的活動,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啟發他們發揮自己的力量參與生態保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