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周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2020-03-03 11:06 來源:集美報 責任編輯:李霖 我來說兩句
圖二:在集美新城核心區,嘉庚風格的公建群已經形成,包括市民中心、嘉庚藝術中心、誠毅科技探索中心等建筑。(林志杰 攝) 跨島先行 從孕育籌謀到啟動騰飛,這片土地的神奇崛起,自始至終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定向引航,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運籌帷幄,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謀劃,明晰道路、把舵全局、科學籌謀,為新城建設注入磅礴力量。 跨海鑄城,化島為灣! 這是時代的抉擇,這是時代的使命。 集美新城,在波濤洶涌的時代大勢中撞響命運的晨鐘。從此率先領跑,以使命必達的信念,確立起跨島發展先行者、排頭兵的角色定位,追風逐浪,勇立潮頭。 十年來,在氣勢如虹的加速跨島發展、推進島內外一體化進程中,集美新城的建設者們,勠力革新,科學統籌,接續奮斗,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出實現城區動力結構轉型發展的壯麗史詩。 從一片荒蕪之地,蛻變為生機勃發的熱土,十年間崛起一座現代樣板之城,越來越多的城市觀察家將視線投注到這片神奇之地。觀察家們發現,發軔于2010年的集美新城,在更早的歲月里就已經置身于時代棋局中,一項項重大決策、一個個大氣手筆早已在先期謀篇布局,于歲月縱深破冰引航,為這片土地日后的迅速騰飛埋下了伏筆、鋪平了道路。 2003年,國務院發文,廈門行政區劃調整,集美、杏林合為一體,原本相互獨立的兩個行政區合并為一個區,為發展奠定了空間。 2004年夏,國家建設部向廈門投來青睞的目光——第六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選址廈門。這個代表國內園林花卉界最高水平的園林盛會,以一種驚艷的方式,把集美中洲島這片曾默默無聞的灘涂地,推向了全國、全世界。 僅兩年,6.76平方公里的荒野灘涂,蛻變成集生態、景觀、休閑、文化于一體的水上大觀園。2007年9月23日,園博苑開園納客,成為永不落幕的園林盛會,也為這一片區鋪墊出優美生態與宜居環境。 2008年4月10日,一塊基石被敲入與園博苑隔水相望的黃土中,上書九個字: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同樣是那一年,集美、杏林兩座大橋和BRT先后通車,廈門北站開建,不僅正式打開集美與本島的交通帶寬,集美的東南交通樞紐地位也已見端倪。 從2003年到2009年,集美文教區、園博苑片區、廈門北站片區、灌口機械工業區相繼開工、日臻成型。這四大片區,如拱月的眾星,環繞四周,為中間的“明日之城”鋪墊開未來騰飛之路。 2009年8月18日,中共廈門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履新不到3個月的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首次向全市提出“島內外一體化”概念。集美新城,從此率先出現在世人眼中——一心四片,以新城核心區為“心”,串聯起環繞四周的四大片區,畫龍點睛,連片成勢。 破殼而出的“集美新城”背后,彰顯出歷史的深意。如果時間軸線再往前移動,發展的軌線和時代的遠見更是一覽無余。 1954年10月,高集海堤(高崎-集美)竣工通車,結束了集美到廈門島僅靠渡船的歷史,鷹廈鐵路穿堤而過,帶來了“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的大時代。 1989年起,國務院先后批準設立杏林、集美兩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臺企外企在這里迅速發展。 1991年,廈門大橋通車,成為全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 在快速時間推移和大角度的空間掃描中,被時代厚愛的集美新城背后,折射出一往無前跨越發展的必然邏輯—— 從孕育到籌謀到啟動到騰飛,這片土地的神奇崛起,自始至終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定向引航,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運籌帷幄,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謀劃。在每個重大關頭、在每個關鍵時刻,明晰道路、把舵全局、科學籌謀,為新城建設注入磅礴力量。 “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一個開創性的時刻”“一個標志性的時刻”,終于到來。 十年前的那個春天,時任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的于偉國,站在西亭的一片黃土上,對廈門市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時代趨勢、發展內涵、目標要求作出全面闡述,向集美新城的建設者們、向全市上下發出跨島戰略再出發的動員令—— 拓展島外,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地規劃建設集美、翔安、同安、海滄四大新城區組團,逐步建成島外240平方公里的一流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新城,使城市建成區擴大到330平方公里,成為我國東海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 號角排天鳴響。作為廈門跨島發展戰略的先行者和排頭兵,集美新城的建設者們,以“永遠在趕考路上”的心態,始終以“四高”標準,一路拼一路闖,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廈門城市建設破題先行先試。 在白紙上繪圖,在荒灘上筑夢,思想解放的潮水,掀起了打破框框套套的巨浪,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迅速在西亭核心區集聚,積蓄帶動集美新城和杏林灣區騰飛的動力,撬動了這片土地命運軌線的改變。 從最初的44平方公里,到如今的77.7平方公里,廈門市委、市政府在各個不同時期,不斷賦予這片新城放開手腳沖飆激浪、大膽闖大膽試的空間與動力。 從新城核心片區、廈門北站片區、集美文教區、園博苑片區,再到杏林老工業區、軟件園三期、機械工業集中區和高集海堤兩側海域,十年來,集美新城建設、招商協調服務范圍不斷擴大,現代新城的未來圖景日趨明朗、日漸壯闊。 十年答卷 集美新城建設者們在時代大潮推擁下狂飆突進,以十年之功,砥礪奮進、敢闖敢試,實現“一年全面啟動,三年初具規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既定目標,交出一份不負人民、不負使命的時代答卷。 廈門島與集美間,一道碧藍海灣。時間與空間,在這里上演一幕波瀾壯闊的正劇。 半世紀前,一條十里長堤在這里連接起廈門與外面世界的對話,也把集美這片以傳統農漁業為主的土地推到了世人面前。 如今,廈門大橋、杏林公鐵大橋、集美大橋、廈門地鐵1號線,在廈門幾何中心的集美構建起立體式四通八達路網,在各種車輛的轟鳴穿梭中,見證過去,更照見未來。 于山河湖海間,鋪就一張地圖,用線條穿梭街巷村莊,勾勒出集美新城的輪廓。一顆連著大動脈的心臟,赫然眼前。那根大動脈,是集美機械工業集中區連著軟件園三期,將產業不斷延伸;心臟尖部是杏林灣環繞的園博苑片區,一灣碧水穿心而過;集美文教區的紅屋頂連線成片,發揚集美學村百年沉淀,匯聚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等10多所院校,續寫著嘉庚精神。 歷史的長鏡頭透過云海不斷拉近,把特寫聚焦于心臟的核心——西亭。這個村莊,于時光隧道中閃爍華麗轉身。 “以前,進出村莊只有一條狹窄泥濘的小路,村民拉貨物出村子,要帶一個竹掃把,沿路清理自行車輪上的泥巴。在遠近村里,西亭是姑娘們最不愿意嫁過來的地方,周圍村莊嘲笑我們是‘西伯利亞’。”西亭老居民陳育平站在高處,指著眼前的新家園,感慨萬千,“真是大變樣了,沒法想象。” 曾經的貧瘠之地,如今變成了富美社區,曾經的荒野蛻變成高樓連云拔起的現代化新城。 262米的島外最高建筑誠毅國際商務中心高聳入云,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12幢大樓拔地而起,人流如織,產業興旺;極富嘉庚建筑特色的集美區市民中心、嘉庚藝術中心、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市圖書館集美新館等公建群氣勢恢宏,與錯落有致的現代摩天寫字樓相映成趣;奇妙的科技探索、酷炫的熒光夜跑越夜越美,“聽見集美”學村周末音樂會一年四季響徹集美夜空,“夜經濟”新業態嶄露頭角。 時代垂青于這片土地,賦予它世紀的機遇。新城建設者們牢牢把握歷史方位、扛起時代使命,在時代大潮推擁下狂飆突進,以十年之功,砥礪奮進、敢闖敢試,實現“一年全面啟動,三年初具規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既定目標,交出一份不負人民、不負使命的時代答卷。 這十年,集美新城累計完成投資近1800億元,初步形成人居環境優美、產業業態高端、文化品位高尚、創業條件優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濱水特色的環灣生態型人文新城。 這十年,集美新城迅速成長,基本完成了城市框架、交通基礎設施的搭建,項目、資本、人才不斷匯流,進入產城融合、產業升級的發展新階段。 作為先行者和排頭兵,集美新城展示出跨島發展的“集美速度”“集美樣本”,同時也成為這一戰略政策的“洼地”,集聚效益已然顯現。 由北京電子城投資開發集團投資運營的電子城·國際創新中心(廈門),總建設規模56萬平方米,2020年陸續投入運營。項目還未建成,一些企業已迫不及待簽約,在過渡廠房“安家”。 “軟件園三期已成為我們公司的南方總部,接下來,我們將陸續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機構都歸集到這里。”中控智慧廈門總部總裁辦主任王輝能直言,看好新城未來。中控智慧是全球著名的生物識別產品制造商。每年,被譽為“海西硅谷”的軟件園三期不斷吸引著來自全球的伙伴。 截至2019年12月,軟件園三期累計注冊企業2677家,注冊資本181.5億元,入駐員工約3萬人。2019年實現營收246.8億元。 誠毅國際商務中心,周邊綠樹成蔭、面朝杏林灣、風景優美,吸引了眾多影視產業企業總部簽約入駐,永興東潤等一批“三高”企業也將總部入駐這棟島外第一高樓。 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在集美成功量產,咪咕動漫、中國數碼港、雅馬哈研發中心、吉比特、羅普軟件信息中心等高新企業相繼投產。 集美新城的拔節生長,引領著整個集美區的前行和跨越式發展。從以傳統農漁業為主的郊區,蛻變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城區,集美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這十年,集美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建成區面積從2009年的49平方公里,到如今約90平方公里,新增面積大部分在集美新城。 這十年,集美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從“制造”邁向“智造”,帶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軟件信息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發展。 2019年,集美全年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達789.4億元、124.5億元,分別為2009年的3.3倍、4.2倍;全年旅游接待人數達2317.7萬人次,為2009年的近10倍。 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全國文化先進區、福建省教育工作先進縣和首批“教育強縣(區)”、連續五屆獲評省級文明城區…… 一座嶄新的島外新城,以音韻般的天際線延展于杏林灣畔,帶動整個灣區的蝶變,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全面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