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周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2020-03-03 11:06 來源:集美報 責任編輯:李霖 我來說兩句
沿著總書記引領的壯闊航程筑夢前行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周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圖一:夜幕降臨,集美新城披上“晚裝”,分外迷人。(汪錦杰 攝) 東海之濱,廈門集美。這里是半島,居廈門幾何中心、閩南金三角心臟位置,連接廣袤大陸,望向浩然大海。 天風海韻下,山水連廊中,一座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新城,裹挾著偉大時代雄渾勁健的奮進勢能,生機勃發地崛起于杏林灣畔—— 園博苑如翡翠鑲嵌于城中,與杏林灣瀲滟波光相映成趣,紅頂嘉庚建筑群連片成勢,藍玻幕墻摩天寫字樓與之輝映,中西交融。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穿梭于軟件園,一大批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冠軍辦廠設店、扎根在此,不斷把商業版圖延伸向全球。 千里海岸線,朝虹貫天宇,這便是集美新城。十年前,此處還是一片荒灘洼地,十年來,愛拼敢贏的新城建設者奮斗者,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強有力領導下,肩負起跨島先行的使命,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提升本島跨島發展”藍圖,一路闖一路試,實現了“一年全面啟動,三年初具規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目標,展示出跨島發展的“集美速度”“集美樣本”,交出一份不負時代使命的壯麗恢弘答卷。 以山海河湖為卷,以十年歲月為筆,集美新城鑄造起一個宏大又真實的夢想——未來城市,探索實踐一條疏解城市功能、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彰顯未來城市特質的新路,努力打造出高質量跨島發展的“樣板之城”。 集美新城——廈門跨島戰略的排頭兵、先行者、受益者。這座超千億現代新城,已然迸發出蓬勃生機,產、城、學、人有機融合,共生共融,美美與共,成為廈門實施美麗中國典范城市戰略的最好例證之一,向世界講述新時代中國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廈門故事”。 時代擔當 集美新城毅然擔負起時代使命,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發展藍圖,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率先用聲聲“開山炮”的雷鳴,鋪陳開島外新城建設的首個“戰場”,吹響全市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沖鋒號角。 當我們把視野拉到萬米高空,俯瞰廈門。 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全景圖上,集美,正處于這座城市的幾何中心。若把視野拉得更高,瞰向整個閩南金三角,集美西亭,正處于這個幾何中心的心臟位置,廈漳泉城市群經濟走廊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偎依在杏林灣畔,這個村前街口遍植著百年古榕的漁村,占據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多少年代卻以最原始的方式,吐納生息。村落里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布衣斗笠結網駕船,在大海與農田中耕波犁地,自給自足。 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讓廈門經濟特區風生水起,迎攬八面來風,迅速崛起。跨入21世紀,廈門島已然勾勒出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圖景,但隔著一道海灣的島外大片土地,仍是農村狀態,位于幾何中心的西亭片區,一片蒿草蘆林。 歷史,注定要賦予這片處女地新世紀的時代擔當。 2010年春天,萬物萌動,跨島發展的春風吹醒凍土,播撒下勃勃生機的種子。那年2月25日,以西亭為核心區的集美新城奠基,打響了廈門市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第一炮。站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節點,西亭這塊沒有任何城市構造的區域終于迎來發揚蹈厲的青蔥歲月。 僅是兩個月后,福廈鐵路動車組開通,位于集美后溪的廈門北站正式投入使用;又過了兩個月,6月底,國務院同意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展到包括集美等四區在內的島外地區;還是兩個月后,當年8月,剛剛編制完成的《廈門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明確指出,未來,廈門市的中心城區將包括集美區在內。 兩個月,兩個月,又一個兩個月,涌動的是發展節奏與速度,體現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豪邁與決心。 推開歷史厚重的大門,時間上溯到21世紀初,廈門這座城市面臨自己的世紀之問。 廈門很小,城市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廈門島更小,僅158平方公里。上世紀末,島內與島外雖同屬廈門,卻似有天生隔閡,島外人進島,常說是“去廈門”。城市面積本就不大,島民意識更是禁錮了城市空間的拓展。廈門經濟總量在十五個副省級城市和五個計劃單列市中均居末位。發展,遭遇瓶頸。 砥柱人間是此峰。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始終心系這片土地。到福建省里任職后,熟悉廈門市情的習近平,沒有停止對這座城市發展的戰略思考,一次次點化這片熱土。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到廈門調研,一針見血點出廈門發展瓶頸——“廈門本島基本飽和,而島外發展明顯滯后,經濟腹地空間小……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擴大經濟發展腹地,已成廈門建設發展當務之急。” 如何開拓廈門發展的新天地?習近平發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動員令,鼓勵廈門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并指明了“四個結合”的跨島發展戰略思路——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結合。 廈門未來發展方向日漸明晰——以廈門本島為中心,在本島以外的大陸沿海建設不同功能的組團,逐步形成層次分明、規模適度、功能合理的市域城鎮體系,促進內外一體、城鄉一體,共同發展進步,促進閩東南沿海城市圈形成和建設,為福建省城市化、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0年,廈門正面臨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這一歷史性關鍵時刻,島內外一體化建設也正勢如破竹。 就在集美新城開建的那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踏著颯颯秋風,攜滿滿情意來到廈門,進行為期4天的考察調研。 對于廈門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發展戰略,習近平給予充分肯定,在欣慰、感嘆之余,語重心長地說道,“廈門島內外一體化可以進一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促進廈門的大發展。” 風暖日醺,吟誦芳菲。集美新城在海灣型大廈門的時代風云中毅然擔負起歷史使命,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發展藍圖,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率先用聲聲“開山炮”的雷鳴,鋪陳開島外新城建設的首個“戰場”,吹響全市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沖鋒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