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探索用“時間銀行”互助養老
2019-10-22 17:27:19?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年輕時存下志愿服務時間 老了可支取時間兌換服務 廈門探索用“時間銀行”互助養老 思明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義工在給老人測量血壓。記者 施辰靜 攝 周末常有年輕人來到廈門蓮花愛心護理院志愿服務。(蓮花愛心護理院供圖) 東南網10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今天我做志愿者“存下”服務時間,明天需要時就可以提取“時間”兌換別人的服務——以互助養老為特色的“時間銀行”,近年來在我國開始興起。 眼下,廈門也開始探索“時間銀行”這一養老模式。在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前不久舉行的養老服務工作情況專題咨詢會上,廈門市衛健委主任、廈門市老齡委副主任姚冠華和廈門市民政局局長王中均表示,廈門市倡導鄰里互助式養老,發揮老年志愿者作用,低齡老人幫扶高齡老人,并進一步探索推廣“時間銀行”的養老模式。 把時間存進“銀行” 數據顯示,2018年,廈門全市60周歲以上戶籍人口達到35.16萬人,占總數的15.5%,其中80周歲以上老年人4.9萬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為14%。據調查,全市城區近一半老人沒有子女相伴,農村“空巢”老人比重占四成左右。對于這些老人的子女來說,父母養老除了金錢負擔之外,長期看護、照料和陪伴的壓力將會更大。 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廈門在政府養老、居家養老等模式外,也在尋找新的養老模式。被贊“既不依賴子女又能減輕國家負擔”的“時間銀行”就成了廈門的探索方向。 今年初以來,根據全國政協人資環委承擔的全國政協協商議題《構建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廈門市政協人資環農委選取了“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這一課題開展調研。 廈門提出“時間銀行”的互助養老課題,旨在通過互助養老模式,讓年輕的老年人為年長的老年人服務,并不斷帶動更多“年輕老人”以老助老,形成良好的互助社會風尚,為政府減輕財政負擔,為社區減輕養老壓力,為老人子女減輕居家養老的壓力。 “這是一項比較超前的課題,既可以減輕政府的養老負擔,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體現。”廈門市政協人資環農委主任齊曉玲說,除了考慮到廈門養老需求外,廈門也具備一定的基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廈門,居民文明素質比較高,全市注冊志愿者已超過70萬人,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老人大部分都有參與志愿者服務的意愿,為廈門實行“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