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僑胞踏上故土集美與近九旬堂姑溫暖相認
2025-09-11 17:03 來源:集美報 責任編輯:李霖 我來說兩句
一篇報道牽動山海情緣 相隔數十載終圓團聚夢 八旬僑胞踏上故土集美與近九旬堂姑溫暖相認 王春好(右一)給王合才看她收集的資料。 時隔多年的牽掛,跨越萬水千山的奔赴,終于在集美愛欣老年公寓里迎來最溫暖的圓夢時刻。8月31日,年過八旬的新西蘭僑胞王合才攜夫人陳金絲會同馬來西亞的弟弟王合山,一起踏上故土集美,與近九旬的堂姑王春好緊緊相擁——這場因一篇報道緣起、被疫情耽擱五年多的親情重逢,成為僑鄉集美又一段血脈相連的佳話。 一篇報道 牽起跨國情緣 故事的起點,是2010年1月《集美報》刊登的那篇《聽王春好講她的傳奇人生》。在當時的集美報記者林小芬筆下,王春好從集美后溪一個重男輕女的封建家庭走出,自強不息完成學業,投身國家地質與核工業事業,退休后又在老年大學圓了繪畫夢的經歷,不僅打動了本地讀者,更跨越重洋,被遠在新西蘭的陳金絲無意間看到。 “當時我妻子偶然看到這篇報道,文中關于家族脈絡的細節和我們代代相傳的記憶很像,她立刻興奮地拿給我看,我們感覺王春好應該就是我們失聯的堂姑。”王合才笑著回憶,祖輩四兄弟早年下南洋后分散,彼此杳無音信,尋親的念頭在家族中從未斷絕,妻子發現的這篇報道,終于讓這份牽掛有了方向。 2019年底,經過一個朋友的幫助,多方輾轉,王合才終于通過集美報社聯系上王春好,在核對族譜信息確認血緣關系后,兩位老人在電話里難掩喜悅,笑聲中滿是久尋親人得償所愿的激動,仿佛隔空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與暖意。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團聚計劃一再擱置,這一等,便是五年。 王合山(左一)展示當年《集美報》的報道。 暮年重逢 跨越歲月長河 8月31日,當王合才帶著妻子和弟弟走進集美愛欣老年公寓時,等候在此的王春好早已笑意盈盈,眼眶里閃爍著期待的光芒。“盼了這么多年,終于等到了。”她的聲音雖因早年手術有些嘶啞,卻難掩激動。兩位老人拉著手細數家族往事,從祖輩下南洋的艱辛,到各自生活的點滴,時而開懷大笑,時而輕聲叮囑,仿佛要將數十年的空白一一填滿,每一句話里都透著血脈相連的親近。 王春好特意拿出珍藏的畫冊和書信,其中既有她在老年大學的國畫作品,也有原新加坡總統王鼎昌(王春好堂侄)生前寄來的鼓勵信。“王鼎昌總統1998年回家省親,是我經過多番了解、落實,并將族譜寄至海外證實親緣后,幫他尋到了根。”王春好笑著說,自己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散落在海外的親人“認祖歸宗”,如今又了卻一樁心事。 僑鄉有情 安放無盡牽掛 這場跨越山海的團圓,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喜事,更彰顯僑鄉集美對海外游子的深情。從2010年報道埋下的 “種子”,到集美報社、集美區僑聯等多方多年來的牽線搭橋,再到疫情防控期間的線上關懷,集美以細膩的人文關懷,為離散親人搭建起重逢的橋梁。 “集美是僑鄉,更是無數海外游子的‘根’。” 集美區僑聯主席陳群英表示,王春好與海外親人的重逢,是集美“以情聚僑、以心聯僑”的生動寫照,未來將繼續做好僑胞服務,讓更多跨越時空的親情在這里圓滿。 在尋親見面暢敘后,陳群英等僑聯工作人員還陪同尋親團參觀集美新城體驗館,俯瞰廈門全景、集美美景,通過視頻與實景對比感受集美實踐跨島發展的精彩歷程。王合才一行不時駐足,舉起手機記錄眼前景象。他感慨道:“家鄉真美!我要把這份跨越山海的親情與家鄉新貌,帶回新西蘭和馬來西亞分享給其他海外親友,讓更多族人看見故土的今昔變遷。” 王合才一行計劃在集美停留至9月9日,除陪伴王春好細數家族過往、共享團圓時光外,還將走訪后溪老家、集美中學等承載家族記憶與王春好成長足跡的地方,同時走進集美學村、集美鰲園和陳嘉庚紀念館等地,感悟嘉庚精神和僑鄉風情,在歷史與當下的交融中,見證更多跨越歲月的親情印記與家鄉變遷。(文/記者 馮立東 圖/陳季玉 來源:集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