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十五屆投洽會看中外企業合作新趨勢
2025-09-11 09:26:34?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活力中國成世界經濟“增長源” 從第二十五屆投洽會看中外企業合作新趨勢 東南網9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張芯雅/文 陸軍航/圖)9月8日,第二十五屆投洽會在廈門開幕。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貿易投資壁壘增多的背景下,這場扎根鷺島的盛會,成為全球資本觀察“投資中國”機遇的核心窗口。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副司長王亞指出,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為全球經濟提供“穩定錨”與“增長源”,始終是全球投資興業的優選地。 多重優勢疊加 中國成全球投資“穩定錨” 中國經濟的堅實底盤為外資提供保障。2023年中國GDP突破130萬億元,增速5%;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5.3%,持續回升向好。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6萬億元,增長5%,消費對經濟貢獻率達52%;4億中等收入群體年增長約1000萬人,內需動能長期充沛。 產業與創新領域優勢顯著。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為外資提供高效供應鏈與成本優化空間,低試錯成本與豐富應用場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如AI企業DeepSeek依托本土市場實現技術迭代并走向國際。人才儲備同樣強勁,年畢業1200萬大學生(理工科超500萬),為“中國創造”與外資研發升級提供智力支撐。 政策層面的制度型開放讓外資安心。制造業全面取消外資準入限制,云計算、生物醫藥等試點領域持續擴容;境外投資者利潤再投資可享稅收抵免,降低運營成本。“外資24條”、“穩外資20條”等政策提供穩定預期;商務部建立“圓桌會議”機制,2023年以來召開40余場覆蓋1400家企業;開通線上7×24小時外資企業訴求辦理系統,形成“訴求直達-快速響應-精準解決”的全鏈條服務閉環,優化營商環境。 外資深耕中國 從“落地”到“扎根”共贏 本屆投洽會上發布的《中國外商投資報告2025》顯示,202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162.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262.5 億元),穩居發展中經濟體最大引資國;截至2024年底,累計設立外資企業123.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近3萬億美元。外資在華盈利表現亮眼,2024年規模以上外資工業企業營收26.8萬億元,利潤1.8萬億元,營收利潤率 6.6%,高于全國工業企業1.2個百分點。 跨國企業的在華發展頗具代表性。1992年ABB在廈門設立首家合資企業,如今在華擁有30余家企業、超1.4萬名員工,廈門成為其電氣業務全球最大制造與創新中心,CEO馬騰稱“中國是ABB業務基石”。 特斯拉自2013年入華,上海超級工廠貢獻全球近半數交付量(超800萬輛),零部件本土化率超95%,帶動 400 家本土供應商,助力60家中國企業出海,福建區域經理劉曉嬌直言中國是其“全球核心沃土”。 《2025年華南地區經濟情況特別報告》顯示,大部分受訪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增長持樂觀態度,58%的外資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三大投資優先地之一,76%的受訪企業計劃2025年在中國進行再投資。 雙向賦能未來 從產業協同到生態共建 當前,中外企業合作已突破傳統模式,向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生態共建”升級,民企與外資從“單向依賴”轉向“雙向賦能”,形成“在中國創新,向全球輸出”的循環。 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典范突出。賽力斯從“交鑰匙”依賴轉向與外資聯合開發智能汽車、共建研發中心;采埃孚在華投資45年,本土車企客戶占比達65%—70%,雖面臨競爭,中國總裁汪潤怡仍堅持“合作是必然”,推動產業鏈協同。生物醫藥領域成果豐碩。中國生物制藥加速與美國碧迪醫療器械公司合作腳步,董事會主席謝其潤稱中國已成“全球重要創新源地”;四川科倫藥業引入跨國科學家推進國際化,賽諾菲則從“帶入創新”轉向“共建合創”。 這種合作順應全球產業變革,響應“雙循環”戰略。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創新與綠色發展核心樞紐”,中國正以更開放姿態,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機遇,共繪互利共贏新圖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