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內遷長汀辦學歷史檔案展將持續至明年4月15日
2025-09-04 09:36:05?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80件珍貴史料首次公開亮相 見證廈大在長汀八年崢嶸歲月 烽火弦歌 賡續文脈 廈門大學內遷長汀辦學歷史檔案展將持續至明年4月15日 廈門日報訊(記者 許舒昕 通訊員 陳世展)戰火逼近之時,一群青年背著書箱、踏著泥濘的山路,歷經二十天長途跋涉,把一所大學從海濱之城搬到了閩西山城。80余年后的今天,那些泛黃的檔案與老照片、舊日的刊物、斑駁的學習用具,被重新陳列在展廳里,靜靜訴說著廈門大學在長汀“弦歌不輟”的八年。 9月1日,“烽火弦歌 南方之強——廈門大學內遷長汀辦學歷史檔案展”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二樓專題展廳開展,80件珍貴史料首次公開亮相——它們串聯起了那一段歷史,透過一個個細節,將觀眾帶回那段教育與抗戰相互交織的烽火歲月。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4月15日。 【一張校舍照片】 廈大內遷長汀 保留教育火種 長汀廈大航空系學子謝希文的后人,新捐贈長汀廈大教授住宅倉頡村的老照片,就在此次展覽中展出——一張舊照,將我們與那段危難的歷史連接起來。 1937年對中國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一年,日本軍國主義蓄意制造盧溝橋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這一年對于廈門大學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年——7月1日,私立廈門大學改歸國立;7月6日,薩本棟臨危受命出任校長。 “七七事變”爆發后,廈門岌岌可危。為了師生安全,9月,廈門大學組織相關人員將各院部處重要文件、圖書、儀器等進行打包裝箱,搬運至鼓浪嶼,并借用閩南職業學校設立臨時辦事處,借用英華中學及毓德女校部分校舍作宿舍及教室。然而10月26日,金門失守,廈鼓安全形勢驟然緊張。薩本棟當機立斷,決定將廈門大學遷往閩西山城長汀。 1937年12月24日,廈大全體師生分批出發,橫渡鷺海,跨過九龍江,翻山越嶺,歷時20天,終于在1938年1月12日抵達長汀。1月17日,復課鈴聲在長汀響起,從此揭開了廈大長達八年的烽火辦學歷程。廈門大學因此一度成為最逼近戰區的唯一國立大學,挺起中國高等教育的東南半壁。 【一封戰時信件】 校地同心 在長汀抗戰 廈門大學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林秀蓮介紹,薩本棟在長汀的一大創舉就是大力發展工科。遷汀初期,廈大設文、理、商三學院。薩本棟胸懷遠略,著眼于為抗戰服務和為戰后國家建設儲備人才,先后創辦土木工程、機電工程、航天工程等學系,并于1944年設立水產研究室,規劃建成戰后東南沿海水產研究的總樞紐。也正基于此,長汀廈大走出了8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位美國工程院院士。 廈大師生不僅在課堂里延續學問之脈,也在抗戰實踐中展現擔當。瓊膠是醫藥衛生的重要材料之一,戰前均依賴日本供給,抗戰后來源斷絕。不過,廈大生物系教授陳子英研究出瓊膠制造新法——此次展陳的一份檔案,就是時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隊長林可勝寫給薩本棟的信,希望與廈大合作量產瓊膠,解決戰時醫藥衛生的重要材料短缺問題。與此同時,學生自發成立了“救國服務團”,創辦《救亡言論》《唯力》等刊物,組建劇團、歌詠團,深入贛南、漳泉城鄉宣傳抗日救亡。展廳的天花板,特別復制了當年學生在長汀南山鎮中復村的民宅中創作的抗戰宣傳壁畫,記錄著青年用畫筆點燃民族斗志的瞬間。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