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新格局
2025-08-20 09:31:25?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新格局 廈門日報訊(記者 劉艷 吳海奎)不預演彩排、不預告準備,“盲測”突襲! 近日,廈門舉行首次“模擬啟動市級專項應急預案暨市區部門無預警拉動演練”。市區8個部門單位、12支社會救援隊伍參演參訓。 演練地點在位于集美區后溪鎮碗瑤村的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救援廈門基地。在事先無預警、機動距離長的情況下,各部門單位和社會應急力量從指令接收、集結報到、受領任務到現場救援行動開展平均用時81分鐘——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楊曉東看著計時器上這一數據,眉頭舒展:“這場‘壓力測試’,充分展現了應急救援高效的協同聯動能力和良好的備勤值班狀態。” 眼下正是廈門主汛期。在接二連三打贏應對臺風暴雨的硬仗后,這座城市,仍然面臨極端天氣的考驗,臺風暴雨應急防御工作面臨嚴峻性和復雜性。 應考沒有“萬能公式”。唯有立足最壞打算、做足最全準備,以萬全之策應對萬一可能。 廈門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事前開展實戰化應急演練,事后全面復盤臺風暴雨應急防御工作,同時立足城市實際、借鑒先進經驗做法,不斷推動應急防御體系迭代升級,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新格局,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事前演練 實戰演練淬煉“肌肉記憶” 6月27日,陽光灑落下的翔安區新圩鎮金柄村清幽毓秀。“山體‘滑坡’了!” 突然,一聲警報劃破村莊的寧靜。這個坐落于大侖山腳下的村莊開始了近年來首次較大規模的山體滑坡處置演練。 疏散撤離、交通管制、搜救被困人員、醫療救助、加固防護……演練過程響應迅速、行動快速。 山體滑坡一般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連鎖性的特點,在此次演練中,遭遇山體滑坡后人員如何轉移,怎么搶險救急,都有了具象化呈現。翔安區新圩鎮農業農村科負責人林娟娟說:“此次演練有效提升了村民理論知識,讓村民很好地了解人員轉移、搶險救急、災后恢復等救援要點。” 今年來,廈門實施深化“五個一百”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工程為民辦實事項目。在今年7月1日主汛期到來之前,市防汛辦牽頭在全市6個區、45個鎮街及55個村居組織了100場防汛防臺風演練和培訓。演練培訓密度之大,涉及鎮(街)村(居)之多,均創近年來之最。 100場演練培訓,并非“復制粘貼”,而是結合各鎮(街)村(居)實際情況,模擬地震處置、山體滑坡處置、內澇處置、防臺風轉移、溺水救援處置、水庫堤壩裂縫堵漏處置等多災種場景的應急救援,覆蓋災情響應、力量調度、搶險救援、群眾安置等全鏈條環節,以此檢驗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隊伍響應的時效性及部門協同的聯動性。 在應急防御“最小單元”加強演練的同時,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實戰演練同步推進。廈門城市排水防澇智慧平臺建成后,便迎來了一次實戰化演練。 演練模擬廈門進入防御暴雨二級應急響應狀態,城市排水防澇應急指揮平臺對城市內澇風險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預報,并通過平臺進行應急指揮調度和信息上報等應急處置工作。通過多場景、實戰化演練,平臺進一步優化功能模塊和應急響應機制。 如果說有預警的演練,有助于淬煉“肌肉記憶”,那么,“不打招呼、不發通知”的無預警演練,則有助于真實檢驗應急處置能力。 “請大家立即前往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救援廈門基地,參與地震緊急救援模擬演練。”8月8日上午8時許,對講機響起,藍天救援隊辦公室主任劉煒拿起一聽,以為是每日固定的“叫應”動作,卻沒想到是真刀真槍的無預警拉動演練。“我們有點意外,不知道演練的內容,也不知道現場什么情況。” 藍天救援隊分兩梯隊迅速集結。基地值班人員準備車輛裝備,帶上破拆工具、探測儀等救援工具,從位于思明區環島路的基地前往集結點。10余名志愿者自行前往集結地。到達現場后,才發現演練科目為人員被困后的搜救與廢墟清理,他們立即投入緊張有序的救援。“無預警拉動演練具有突發性、多變性,檢驗了隊伍的應急處置能力。這次我們就發現,救援時隊員之間的默契度還有待磨合。”劉煒說。 “此次無預警演練改變了以往預定流程的形式,使各部門單位和社會應急力量置身于突發的、不可預估的、貼近實戰的環境中接受鍛煉和考驗,以真演帶動真練,以實訓實評錘煉過硬能力。”楊曉東說。 據市防汛辦統計,截至目前,廈門各級各部門共開展防汛救災培訓1252場,培訓23615人;演練1078場,24648人參加,實現應急響應流程在實戰場景中的全鏈條檢驗。 接下來,廈門將推行“一季一主題、全年一檢驗”的應急演訓模式,以訓促能、以演促備,全面提升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訓練水平。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