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城事 > 正文

密度全國第一 集美鰲園灘涂成中國鱟“育兒寶地”

2025-08-16 10:20:55? 作者: 房舒?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李奇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集美鰲園附近灘涂很適宜中國鱟生長、繁衍。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 房舒)8月15日11時30分,集美鰲園附近灘涂正逢退潮,濕潤的泥沙上布滿細密的水洼。在集美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關杰耀的引導下,記者剛踏入灘涂,便見沙面上一道 “川”字形痕跡——這正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鱟幼體爬行留下的“鱟道”。

就在8月10日,關杰耀團隊運用“亞太區鱟觀測網絡計劃”標準化監測方法,在集美鰲園灘涂觀測點有了新發現:中國鱟幼體密度達10.5只/100平方米,位居全國首位。而這也是該團隊自2021年啟動調查以來,發現的唯一一個每100平方米幼體數量超10只的中國鱟育幼場。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4年9月,廈門日報就以《鱟寶寶組隊“游”鰲園,專家提醒盡量別打擾它們!》為題,在全市媒體中率先對這一區域的中國鱟幼體蹤跡予以關注。

“全國第一”是如何測出的?

15日11時30分,退潮已持續了一段時間。“現在不是當日最佳觀測時間,大多數幼鱟已完成覓食。”關杰耀邊說邊帶記者走下灘涂,“但還是能觀測到不少。”果然,話音剛落,記者與關杰耀就發現一條“鱟道”。

“中國鱟幼體從灘涂沉積物中爬出,帶出底下的泥覆蓋在所經之路的沙上,形成明顯較暗沉的痕跡。”關杰耀解釋說。隨后他蹲下身,小心翼翼拿起1只中國鱟幼體。這只中國鱟比人類大拇指稍大些,“這只有4齡左右。”他解釋說,“齡”對節肢動物而言是蛻殼次數的記錄,從卵中孵化即為1齡,每蛻1次殼增加1齡。但和人類年齡不同的是,幼鱟1年可能蛻2到3次殼,所以1年內能從1齡長到3齡,但隨著生長,蛻殼頻率會越來越慢。

8月10日,關杰耀團隊在這里的發現,刷新了近年來中國鱟觀測新紀錄。他們在這片灘涂共發現了160多只幼體,換算后密度達到10.5只/100平方米,位居全國第一!“這是2021年我們啟動‘亞太區鱟觀測網絡計劃’以來,全國首個幼鱟密度突破10只/100平方米的監測點。”關杰耀語氣中難掩欣喜。過去幾年,全國20家成員單位的監測數據顯示,廣西曾保持6只/100平方米的最高紀錄,泉州金井的歷史峰值為5.63只/100平方米,而鰲園灘涂此次的數據無疑是一次跨越式突破。

那觀測是如何開展的?關杰耀介紹道,按標準化監測方法,先通過電腦在灘涂上布設4條與海岸線平行的樣線,每條樣線設置6個8×8米的樣方,樣方間隔約100米;之后,研究人員在各樣方內逐只清點幼鱟數量,再經多人復核,最終確認具體數量。

記者了解到,作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鱟專家組亞太地區鱟工作組聯合主席,關杰耀構建的這套調查方法體系已成為亞太區鱟類保護的重要參考標準。

中國鱟為何愛在鰲園灘涂“育兒”?

這份喜人的數據,再次證明集美鰲園是中國鱟得天獨厚的育幼場所。關杰耀表示,中國鱟幼體對生活環境要求很高,只愿意住在泥和沙混合的灘涂里,喜歡吃甲殼類、雙殼類和沙蟲蠕蟲等。集美鰲園附近灘涂泥沙比例適中,潮間帶物種豐富,正好符合鱟幼體對環境的要求,加上宜居的氣溫,非常適宜中國鱟生長、繁衍。

在灘涂邊緣一處稍高的沙地上,關杰耀指著幾個不起眼、正在移動的“小沙堆”說:“這些都是幼鱟,它們要在灘涂里生活約10年才能長成亞成體,遷移到淺海。”2023年,團隊在這里的監測密度還只有0.83只/100平方米。他表示,種群數量在短短兩年間激增,除了適宜的自然條件,也得益于2021年中國鱟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后,商業捕撈大幅減少,以及廈門持續推進的科普教育。

幼鱟“安全區”該如何守護?

然而,關杰耀也有困擾——隨著景區人氣日漸攀升,游客與趕海者的腳步不斷延伸,已漸漸逼近幼鱟的棲息核心區。他告訴記者,中國鱟產卵和育幼的高峰期是每年4月到9月。而鱟是在退潮時外出覓食,與趕海及游客活動時間高度重合。“幼鱟的體色和泥沙幾乎融為一體,稍不注意就可能被踩傷。”

記者在鰲園景區灘涂周邊,看到管理單位利用岸線空地,布置了中國鱟的科普宣傳牌,并立起“泥中有鱟,腳下留情”的警示牌。但在關杰耀看來,這些還遠遠不夠。“一些不認識中國鱟的趕海人或游客,在抓蟹挖蛤時會誤抓到幼鱟。”關杰耀擔憂地說,鱟作為節肢動物,幼體本身就有較高的自然死亡率,人為干擾無疑加劇了它們的生存壓力。一旦種群受損,恢復將十分緩慢。

關杰耀建議,相關部門可考慮對灘涂進行功能分區,在繁殖季節暫時關閉幼鱟密集的“熱點區域”,并通過定時巡邏、舉提示牌等方式提醒游客,減少人為干擾。“我們需要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平衡點,既讓大家能感受生態之美,也能給這些古老的生靈留一片安寧的家園。”他說。

名片

鱟是動物界屈指可數的“活化石”物種,在地球上已生存了4.5億年。全世界有4種鱟,福建僅分布有中國鱟(又叫中華鱟或三棘鱟),是世界上現存4種鱟中個體最大的一種。

鷺江茶桌仔

灘涂上的守護與期盼

房舒

站在集美鰲園灘涂的邊緣,退潮后的泥沙還帶著海水的微涼,腳下蜿蜒的“鱟道”像一條條細碎的生命線,串聯起這片看似普通卻暗藏生機的潮間帶。就是這片灘涂,孕育出了全國密度最高的中國鱟幼體種群——每100平方米10.5只的數字,背后是科研人員多年來的堅守,更是一個物種對適宜生境的執著選擇。

跟隨關杰耀教授的腳步穿行灘涂時,記者發現,他總會下意識地放慢腳步,目光像探照燈般掃過每一寸泥沙。關杰耀說,種群數量的明顯增加,說明它們喜歡這里。可他同樣擔心,這份“喜歡”難以持久。這些幼鱟要在灘涂生活10年才能去往淺海,10年后還會回到這里產卵。10年,對人類而言是一段漫長的時光,對這個在地球上存活了4.5億年的“活化石”來說,更是種群延續的關鍵旅程。關杰耀說,2021年團隊啟動觀測時,廈門有3個觀測點,如今只剩鰲園。

也許此次的“驚喜”遠不止“全國最高密度”這一數據——它是一個警示,提醒我們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需要更精細的平衡;它更是一份希望,證明只要給自然留足空間,生命自會以頑強的姿態綻放。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