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廈門海事法院的海洋生態司法保護新范式
2025-08-15 09:50:42?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藍色法盾” 如何煉成? 解碼廈門海事法院的海洋生態司法保護新范式 廈門日報訊(記者 張珺 通訊員 朱小菁 朱可為 王奇)“沙灘篝火露營,遠離喧囂的無人島FUN行……” 在社交媒體的濾鏡下,福建沿海個別無居民海島被包裝成誘人的“詩和遠方”,吸引著都市人的目光。東山縣的后登嶼便是其中之一。當地有家旅游公司動起“歪心思”,在未獲得任何許可的情況下,多次組織游客登島趕海、休閑娛樂,甚至裝修了島上的管理房。 這場看似浪漫的“狂歡”,很快被日常巡查的海警執法人員發現并制止。面對“沒收違法所得并罰款”的行政處罰,旅游公司選擇了無視。最終,一紙強制執行申請書被送到廈門海事法院。廈門海事法院經審查,迅速裁定準予強制執行。 廈門海事法院相關負責人近日受訪表示,這起案件,如同一滴水,折射出海洋生態保護的新課題。從非法傾倒廢棄物、盜采海砂的傳統類型違法,到無居民海島保護、海上風電建設等帶來的新型法律問題,海洋生態面臨著嶄新而復雜的安全挑戰。 面對這片廣袤而深刻的藍色國土,僅僅“就案辦案”的傳統審判模式已顯不足。如何構建一道既能懲戒違法、又能修復生態,既有法律剛度、又具人文溫度的“藍色法盾”?廈門海事法院正在用一系列的創新實踐,給出答案。 機制創新 為藍色正義 裝上“智慧大腦”與“專業慧眼” 法庭上每一次公正的裁決,是廈門海事法院構筑海洋生態“藍色法盾”的生動實踐,而一系列前瞻性的制度創新,則是驅動它的“高科技內核”。 鏡頭1:法庭上的“科學家” 2024年夏天,在廈門海事法院的一場公開聽證會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角色——生態技術調查官。這是全國海事法院首次在涉海非訴執行案件中,引入這樣的審判輔助人員 。 案件的起因,是翔安區鳳翔街道某社區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權的情況下,建設了一處浮碼頭。行政機關作出處罰后,該社區卻遲遲未能履行恢復海域原狀的義務。 浮碼頭對海洋生態究竟有多大影響?如何修復才是最具科學性?這些高度專業的問題,往往是法官的知識盲區。此時,生態技術調查官的價值便凸顯出來。受聘為生態技術調查官的海洋生態科學領域專家,與法官一道深入案涉海域,進行實地調查,掌握了一手材料。 聽證會上,生態技術調查官沒有念誦深奧的科學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闡述了他的技術調查意見,并清晰地回答了當事人的質詢——專業性回答和第三方公正立場讓當事人心悅誠服。 “法官+生態技術調查官”,雙“官”齊下,一座連接法律與環境專業技術的“橋梁”就此搭建。這一制度的引入,有效填補了海洋生態環境審判技術輔助的空白,也讓裁判結果更具公信力。 鏡頭2:生態損失可“碳”償 當生態破壞已經發生,如何讓肇事者承擔起修復責任,是另一個司法難題。有時,肇事者賠償能力弱,判決可能淪為“法律白條”;有時,賠償款與治理修復脫節,生態的“傷口”遲遲無法愈合。 廈門海事法院在審理一起非法采挖海砂案中,積極尋找依法賠償與生態修復的突破口。被告林某某等人在未取得許可的情況下,非法采挖海砂超過1.1萬立方米,對海洋生態造成了嚴重損害。寧德市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索賠68萬余元。 考慮到被告的經濟狀況和修復能力,法院主持各方達成了一份頗具“探索性”的調解協議:“海洋碳匯+替代性修復”。根據協議,68萬余元的賠償款中,18萬元由被告以自愿認購海洋碳匯的方式分三年履行。首期2400噸的海洋碳匯,在協議生效后已被購買。剩余的款項,則由被告通過從事海洋垃圾打撈、海岸維護等公益性勞務來抵償。 廈門海事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損失用“碳”償的模式,一舉破解了“執行難”和“修復難”兩大困境,助力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它不僅修復了海洋的“一道傷”,更在探索司法服務綠色發展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協同共治 從“單打獨斗” 到“握指成拳”的治理格局 海洋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對其保護,絕非任何一個部門可以“單打獨斗”完成。廈門海事法院深諳此道,近年來積極地跳出法院的“一畝三分地”,主動聯系職能單位,共同編織一張覆蓋廣泛的海洋保護“協同網”。 鏡頭1:一場“高朋滿座”的聯席會 2024年7月31日,一場涉海司法與行政良性互動聯席會在廈門海事法院舉行。參會的人員,不僅有法院的法官,還有來自市司法局、資源規劃局、生態環境局、海洋發展局、海事局、海警局、海洋三所等單位的代表。 會上,交流熱烈而務實。廈門海警局的代表分享了“碧海2023”專項行動中查處非法排污、非法占海的成果。市生態環境局的代表則聚焦陸海統籌,強調對入海排污口的“查、測、溯、治”。海洋三所的專家表示,將繼續發揮專業特長,為司法執法提供技術支撐 。 這樣的聯動并非孤例。近年來,廈門海事法院依托“地域+行業”雙網格化多元解紛工作體系,與省市海洋與漁業主管單位共建協同聯動機制,聯合廈門市中院、涉海行政機關等單位發起成立廈門市生態司法協同保護平臺,與漳州、龍巖兩地中院圍繞海域、流域、陸域一體化保護深學共研。一個司法、執法、科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多元共治格局已然成形。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