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演員李煒鵬交流演出心得。(東南網記者 柳綠 攝) 演員滕春鵬交流演出心得。(東南網記者 柳綠 攝) 信仰與瘋狂的舞臺博弈 二哥伊萬作為全劇最撕裂的角色,其獨白《宗教大法官》直指神性與理性的悖論。演員李煒鵬以“審視、思辨、瘋狂”三個關鍵詞概括角色:“伊萬憎惡父親,與兄弟的關系充滿哲學層面的對抗。”劇中,伊萬陷入迷狂的段落通過癲狂的肢體與音樂,將陀翁筆下的精神危機推向極致。 阿遼沙的扮演者鐘嘉誠則聚焦角色的“真實與成長”:“他的信仰并非完美無瑕,而是充滿糾結。”一首《衣柜里》揭露其原生家庭創傷,展現“圣徒”面具下的凡人底色。而斯乜爾加科夫的《發作》以高難度抽搐表演和撕裂的唱腔,將邊緣人物的痛苦轉化為震撼的舞臺瞬間,引發觀眾對“惡之根源”的反思。 舞美與服裝:暗黑詩學的當代表達 舞臺中央的棺木成為象征核心,配合紅、藍、白三色燈光,隱喻危險、陰郁與圣潔。舞臺側方的四個獨立空間——監獄、寫作室、祈禱室與地下室——具象化兄弟們的心理囚籠。演員劉令飛兼任伊萬扮演者與服裝設計,從歐洲復古市場汲取靈感,還原19世紀俄羅斯風貌的同時,賦予角色更鮮明的現代質感。 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 “卡拉馬佐夫家族的困境仍是今天的困境。”主創團隊表示,音樂劇并非簡單復刻小說,而是通過唱段重構人物心理,如德米特里的《無足鳥》、阿遼沙的《衣柜里》,讓經典文本與當代觀眾產生情感聯結。正如翟松所言:“人性中的光明與陰暗從未改變,我們只是在舞臺上放大這種真實。” 據悉,該劇已在全國多城巡演,持續引發關于信仰、家庭與自我救贖的熱議。這部“吹向靈魂深處的暴風”證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拷問,依然能在這個時代掀起回響。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