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翔安:紅色動能澎湃 基層治理蝶變
2025-07-10 09:32:47?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鄰黨建 構建共治共建格局 每天清晨,新店街道祥美社區志愿者之家的門一打開,80歲的老黨員崔建民就準時出現,春節期間也不例外。 報紙歸類、收拾場地、澆弄花草,居民有事外出,他還會幫忙看看小孩,無論是交通文明勸導,還是社區大小活動,只要有需要,他就會出現。 在社區,像老崔這樣熱心的志愿者有2525人,其中黨員志愿者400多人,他們發揮各自的資源、經驗、專長,投身社區服務,在互幫互助中拉近鄰里關系,也大大提升了居民的歸屬感、參與感。 基層治理千條線,黨建引領一根針。社區黨總支書記許月嬌說:“我們積極探索‘黨建+聯建’的工作模式,吸納‘雙報到’及駐地企事業單位7個黨組織成立近鄰黨建聯合大黨委,與6個單位開展組織共建,凝聚基層治理合力。”在社區還活躍著一支由在冊黨員、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和“雙報到”黨員組成的紅色隊伍,成為社區近鄰黨建的中堅力量。 如今在祥美,“社區有啥事,集中議一議”早已成為一種習慣,也是近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真實寫照。 遠親不如近鄰。從陌鄰到芳鄰,靠的是與居民真誠交心,憑借的是社區治理“觸角”的延伸。“我們實行樓長制,樓長負責收集居民意見,上傳下達,讓樓棟里的意見直達社區,推動黨組織力量不斷向樓棟延伸。”許月嬌表示。 蘇劍鋒就是祥美“最美樓長”中的一位,被居民愛稱為“萬能蘇”的他,帶著居民自發搞起了便民墻,自籌安裝了樓道監控,把架空層改造升級成共享空間。 據悉,祥美社區現有44名樓長,覆蓋所有樓棟,有效推動各項工作在末端落實。 為真正打破鄰里隔閡,祥美社區還琢磨出了一套“近鄰五問工作法”,即:問需于民,通過開設書記接待日,樓長收集意見建議,聽民聲解民憂,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問計于民,每月召開1次聯合大黨委工作例會,通過“1+3+N”多元議事,共商社區治理,尋求鄰里相處最大公約數;問實于民,社區服務踐行“馬上辦”,讓群眾最多跑一趟,黨員、社區專職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上門代辦,打通社區服務最后100米;問信于民,落實居務公開,做到“兩曬一亮”;問效于民,把評判的標尺交給群眾,由群眾為社區工作“打分”,獲得了社區居民的一致認可。 近年來,祥美社區“兩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深化近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培育“祥有鄰、樂和美”近鄰黨建品牌,踐行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為社區謀發展,為居民謀幸福。 三產融合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今年初,新圩鎮面前埔村三五丘農業公園成功舉辦了一場超級馬拉松賽,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精英跑者會聚,小村莊成了體育交流的國際大舞臺。 下田種稻、采摘蔬果,入塘摸魚……往日的偏遠農莊早已“華麗轉身”,成為山海田厝間的田園綜合體。作為福建省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和廈門市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基地,三五丘七彩田園在暑期迎來大量研學團隊,成為廈門研學熱門目的地。日前,由黨支部書記吳泗海擔任特派員的三五丘七彩田園項目還入選了福建省文旅特派員試點工作案例匯編。 傳統農業村,如何激發更強生產力?又是如何推動一二三產業在這里融合發展? 黨建引領、組織振興是關鍵。面前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金用說:“村黨支部深化‘村企共建’發展模式,以莊家寶合作社為龍頭,組織成立了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示范帶動,大力推廣大棚種植無公害蔬菜等特色農業種植技術,帶著村民共同致富。” 通過合作社經營,分散的資源形成了合力。合作社負責尋找銷路,村民只管種菜,在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同時,還打造出自主品牌,也讓蔬菜瓜果更具競爭力。莊家寶蔬菜合作社先后獲評國家和省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國家綠色蔬菜認證”、廈門金磚會晤“食材供應企業”等。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村黨支部積極回引退役軍人、創業青年等充實“兩委”班子,廣泛動員農村各類能人投身鄉村事業。村黨支部與莊家寶黨支部、三五丘黨支部簽訂黨建聯建協議,構建“村黨支部-合作社-黨小組”聯動機制,成立5支黨員義工隊,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村黨支部組織委員蔡加祥就是典型代表,作為蔬菜種植大戶,他主動擔起黨員干部職責,向村民傳授種植經驗,為村民答疑解惑,在面前埔掀起大棚蔬菜種植熱潮,帶領村民奔走在致富路上。 而作為翔安區首創“國企+民企”合作混改運營模式的代表,支部成員均為研究生學歷的廈門三五丘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以“黨旗插田間 推動農旅融合”為主題,大力引智引才,通過田園黨建特色優勢,推動農旅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產業升級。 據統計,7年來,三五丘七彩田園累計接待游客63萬人次、研學教育29萬人次,累計接待外地考察團500余團4萬多人次,累計經營性收入7900多萬元。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帶來近40萬元收入,直接提供50個工作崗位,間接帶動120多人就業,有力地帶動了鄉村振興。 以黨建引領強堡壘,以黨建引領促融合,以黨建引領聚合力,一幅幅美麗鄉村的金色畫卷正在面前埔村漸次展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