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城事 > 正文

尋訪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內遷故事主題宣傳活動啟動

2025-07-09 13:48:23? 作者: 林潤 王東城 吳笛? 來源: 廈門晚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聽烽火瑯瑯讀書聲 感弦歌拳拳愛國心

“烽火弦歌——尋訪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內遷故事”主題宣傳活動昨天啟動


董鵬參加直播。 戴舒靜 攝

廈門晚報訊(記者 林潤 王東城 吳笛)“嘉庚路,山高水長;嘉庚情,地久天長……”集美小學學生的集體朗誦詮釋跨越時間長河的精神傳承。昨天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烽火弦歌——尋訪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內遷故事”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集美小學敬賢堂舉行,社會各界代表齊聚嘉庚故里,用行動致敬烽火弦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集美校友總會永遠名譽會長任鏡波、陳嘉庚先生侄孫陳忠信等共同推桿,寫有“烽火弦歌”主題宣傳活動的卷軸緩緩展開,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廈門日報社黨委副書記陳相華等為尋訪團授旗。廈門晚報社社長、總編輯查本恩表示,88年前的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在這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廈門晚報社攜手多家單位在嘉庚故里舉行“烽火弦歌——尋訪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內遷故事”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意義特別深刻。

本次主題宣傳活動由廈門晚報社主辦,廈門國際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集友銀行有限公司、中建一局集團東南建設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策劃。

愛國偉力 聽烽火中的瑯瑯書聲 感悟偉大精神內涵

8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攻擊廈門,廈門大學與集美學校師生懷揣教育救國的信念,背負書箱翻山越嶺,輾轉來到安溪、大田、長汀等地扎根辦學。他們在戰火中堅守課堂,于危難中守護文脈,用勇氣和信念譜寫了一曲“弦歌不輟”的教育抗戰史詩。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此次主題宣傳活動是一次致敬之旅、一次理想之旅,也是一次使命之旅。

本次主題宣傳活動歷時7天,尋訪團將通過徒步體驗、走進歷史舊址、面對面交流等方式,既講好當年內遷故事,也記錄閩西南大地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新篇章。廈門晚報采訪團將以紙筆、鏡頭和直播等全媒體傳播手段,讓更多年輕一代聽見烽火中的瑯瑯書聲,從而迸發愛國偉力,為家鄉發展、為民族復興接續奮斗。

歷史接力 “行走的大思政課堂” 吸引9歲學生參加

除了廈門晚報全媒體采訪團外,本次活動還吸引了誠毅中學、湖里區信成火炬學校等學生代表報名參與,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他們將跟隨采訪團,沿著先輩足跡,重走當年內遷路,沉浸式感受這堂“行走的大思政課堂”。

為了讓思政課堂更加入腦入心,此次主題宣傳活動將圍繞“五育并舉”展開,涵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將組織學生們徒步行走,鍛煉體能,培養意志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在沿途感受生態文明建設新貌和鄉村振興新圖景。

主辦方表示,尋訪團將組織學生們在茶馬古道體驗徒步,在安溪文廟追溯歲月印記,在大田“森林課堂”感受烽火歲月求學的不易,以此引導青少年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更好地為民族復興偉業挺膺擔當。

多方合力 參與聯合策劃 派代表參加尋訪團

集美校友總會永遠名譽會長任鏡波說,廈門晚報社此次主題宣傳活動非常有意義,通過組織學生們重走當年學校內遷路,真正理解戰火紛飛年代艱苦奮斗的精神,可以激發自強不息的精神。

信成火炬學校初一學生洪明裕是尋訪團成員之一。他說,參加此次活動,是想更多地了解抗戰歷史。他帶上了筆記本和筆,將記錄下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以及觸動他的細節,之后希望能分享給更多人。

“烽火弦歌——尋訪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內遷故事”主題宣傳活動也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廈門國際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集友銀行有限公司參與聯合策劃,同時派出熱心代表參加尋訪團。中建一局集團東南建設有限公司的職工子女也成為尋訪團成員,切身感受嘉庚精神和家國情懷。

此外,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羅普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等單位也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特別支持。

行程安排

●從集美出發,在集美學村徒步,從同安前格村穿越茶馬古道。

●參觀志閩旅游基地,桫欏谷營地徒步。

●在安溪茶園徒步,參觀茶文化博物館,參觀安溪文廟。

●前往大田,在鳳陽堡參觀集美職校內遷投宿點,參觀第二集美學村。

●在第二集美學村體驗森林課堂。

●參觀長汀國立廈門大學舊址。

●返回廈門前往集友銀行廈門分行,了解華僑金融史。

歷史故事

為保護師生安全 廈大和集美學校內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戰火燒到福建沿海。當年9月3日,日本的飛機、軍艦開始侵犯廈門,集美成為前線,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處在炮火威脅之下。為保存國家文化血脈和閩南教育精華,確保師生安全,集美學校所屬師范、中學、商業、農林和水產航海學校被迫穿越戰火,輾轉遷徙到安溪、大田和南安等地。

1937年9月18日,陳嘉庚從南洋回電,告訴集美學校師生“移校可行”。20日,集美學校老師陳村牧、王瑞壁、王成竹等人到安溪考察,選擇移校地址。10月13日,集美中學、師范率先內遷安溪,搬遷到原本計劃作為儲鹽倉庫的安溪文廟。安溪中學、中心小學部分校舍作為集美學校用房。

當時,在校學生先放假,鄰近的各自回鄉。按注冊時間,新生、老生從各地挑著行李,爬山越嶺奔赴安溪報到。由于戰爭,廈門到安溪的公路被破壞了,搬運東西時,有的路段好,可用汽車,但大部分靠人工肩挑背扛。從集美到安溪有130多里路,留校師生步行前往,不少學生背著行李一天就到。一些老弱的教職員工和家屬,由學校統一組織卡車。遇到路況不好的,還要爬山越嶺,路途艱辛。

后來,水產、商業、農林三校也遷入安溪文廟,與師范、中學合并,稱為“福建私立集美聯合中學”。后來,由于生源劇增,校舍嚴重不足。為了滿足辦學需求,水產、農林、商業等學校移到大田辦學。抗戰爆發后,沿海城市相繼淪陷,全國僅有的幾家航海學校幾近停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搬進內陸后,大田均溪太淺,不符合跳水訓練標準,師生們就在溪流中深挖5米,再造一個跳水高臺。內遷八年,在遠離大海的深山密林里,集美水產航海學校為國家培養出300多名高素質的航海人才。

在日軍炮火的侵襲下,廈門大學也計劃內遷。1937年12月20日,廈門大學正式停課,大批量的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裝箱待運。24日,師生們肩扛手提行李和書籍,開始向長汀進發。時任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制定周密計劃,用了9輛大卡車將儀器、圖書運到長汀。翻山越嶺,長途跋涉800里,前后經歷20天,于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達,1月17日復課。據說,除了損失一箱生物藥品外,其他教學儀器及各種圖書資料均完好無損。后來的資料記載,在抗戰內遷高校中,像這樣基本完整地把學校搬走的并不多。

那時的長汀,沒有電,只能用花生油及燈草芯點燈。薩本棟將政府配給自己的小汽車上的發動機卸下來,連接交流發電機,給教室和閱覽室供電。有電燈的圖書館成為大家爭奪的“寶地”,但是,電只供應到晚上9點,9點前五分鐘,電燈會閃幾下,9點一到,大家就撤退了。在長汀期間,廈大教師善于教,學生勤于學,具有良好的學風與校風。辦學成績斐然,聲名鵲起,聞名海內外,廈大也因此被譽為“南方之強”。(記者 陳滿意)

相關新聞

秉持“嘉庚精神”內涵 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中建一局集團東南建設有限公司是“烽火弦歌——尋訪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內遷故事主題活動”的聯合策劃單位之一,負責人董鵬昨天參加活動直播,分享自己對嘉庚建筑風貌和“嘉庚精神”內涵的理解。

董鵬說,陳嘉庚先生愛國、創業、興學,他的個人品德、家國情懷和教育理念體現在嘉庚建筑中,而“忠公、誠毅、勤儉、創新”的嘉庚精神也烙印在廈門學子、在廈干事創業的奮斗者的心中。中建一局踐行的“忠誠擔當、使命必達,品質為先、時代爭鋒”的先鋒文化,與嘉庚精神有許多相似之處。

今年,中建一局集團東南建設有限公司中標廈門五中集美校區項目,該項目位于集美新城,屬新嘉庚建筑風貌核心區。校區建筑風格需要契合片區整體風貌,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董鵬說,嘉庚建筑是陳嘉庚在20世紀初期捐資興建并主持規劃、設計和監督施工的教育建筑,引入西方構件和建筑形式,同時運用本土材料和傳統技藝,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公司將秉持“嘉庚精神”內涵,全力以赴推進廈門五中集美校區項目建設,力爭打造出一座既傳承嘉庚建筑文化精髓,又符合現代教育需求的精品工程,為廈門教育事業奉獻一座承載文化記憶、彰顯城市魅力的精品校園。

企業名片

中建一局深耕廈門多年,業務涵蓋城市更新、水環境治理、特大廠房、超高層建筑、市政道路、機場建設等。1999年,該局開工建造的123.9米的海景地標——廈門國際銀行大廈,與鼓浪嶼隔海相望,榮獲廈門市第一個公建魯班獎。2022年,該局以平移的方式將后溪長途汽車站主站房整體“搬家”,讓3萬噸重的車站平移288米,完成90度旋轉,成功挑戰“建筑物平移弧度最長”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者 戴舒靜)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