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集中報道"廈門發展戰略"經驗啟示 在廈門持續引發熱烈反響
2025-07-08 09:40:15?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中央媒體集中報道“廈門發展戰略”經驗啟示,在廈門持續引發熱烈反響 廈門日報訊(記者 黃懷 吳海奎 吳燕如 莊筱婧 房舒)連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日報》等中央主要媒體,通過長篇通訊、權威評論、系列報道等形式,以全媒體矩陣、多維度視角,在重要版面、欄目和時段,對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領導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展開集中報道,全面展現這一發展戰略的實踐成效與經驗啟示。 《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為民理念。認真學習央媒報道,廈門干部群眾從中深切感悟習近平總書記至深至厚的為民情懷,大家紛紛表示,將牢記囑托,把規劃藍圖轉化為破解發展難題增進民生福祉的實際行動,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問計于民 了解百姓所需所想所盼 聽民聲、察民情、訪民意。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領導編制《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過程中,注重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習近平同志還安排有關方面在《廈門日報》發起了《2000年——我心目中的廈門》征文活動,引發了全市大討論。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蔡福龍當年也進行了投稿,他的建議得到采納。接受記者采訪時,蔡福龍說,習近平同志深入基層體察民情,深入實際了解情況并且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調查、研究、決策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始終心系人民,了解百姓所需所想所盼,傾心傾力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用堅守初心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 美化環境 提升市民群眾幸福感 清晨,漫步在筼筜湖邊,微風拂面,湖面上波光粼粼,如同一面鏡子,倒映著藍天和白云,不時有白鷺飛過湖面覓食。湖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讓人心情愉悅。這里的風景,仿佛是一幅流動的畫卷,每一處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30多年前的筼筜湖,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逐漸顯露。如何治理?成為擺在廈門面前的一道發展課題。 良好的生態關系人民福祉。央媒報道中提到:“特區的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之間是什么關系?習近平同志一直在思考,他指出,‘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在編制《廈門發展戰略》時,他將‘生態環境問題’專章列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全國開了先河。” “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親自謀劃推動筼筜湖綜合治理,給我們帶來了如今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生態環境,這是城市之幸、百姓之福。”觀鳥愛好者安偉亮舉起長焦相機,在筼筜湖邊捕捉白鷺覓食的精彩瞬間。 由于筼筜湖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市民、游客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近年來,筼筜湖區鳥類物種記錄在持續增加。 安偉亮幾乎每天都要到筼筜湖區觀鳥,同時,也結識了來自四川、陜西、吉林等省的觀鳥愛好者,“全國各地的朋友來到筼筜湖后,都對這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贊嘆不已。” 上世紀八十年代,面對筼筜湖污染困擾,習近平同志親自把脈,創造性地提出20字治湖方針,開啟筼筜湖綜合治理大幕。昔日黑臭湖水,如今碧波蕩漾,成為“城市會客廳”。 “我深深感受到習近平同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這是我們在筼筜湖治理工作中汲取的精神養分,不斷激勵我們砥礪前行。”市筼筜湖保護中心主任張煒鵬表示,“我們將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廈門發展戰略”為引領,在筼筜湖綜合治理工作上深耕細作,扎實推進干渠導流堤延伸工程、筼筜湖健身步道四期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搞活水體、美化環境,持續釋放筼筜湖生態效益,提升市民在湖區活動的幸福感、獲得感。” 把藍圖轉化為增進民生福祉的實際行動 學習央媒報道,回望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回顧《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編制的背景與過程,最動人的是人民情懷,最暖心的是民生溫度。 “‘廈門發展戰略’始終貫穿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為民理念。”在認真閱讀央媒的系列報道后,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居民林加盛深刻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特別是看到塔頭社舊貌換新顏的照片也出現在報道里,他由衷地為城中村治理惠民利民豎起大拇指。 纜線下地、路網完善、照明提升……近年來,伴隨著各項工程的落地,曾經臟亂的老舊塔頭社實現美麗蝶變。特別是學堂路的修建大大方便孩子們上學,新建的停車場讓停車更有序。 在整個治理過程中,作為第八居民小組組長的林加盛積極帶頭,并帶動更多人一起參與支持改造。最近,他又忙著參與停車場周邊環境提升等工作。忙碌的他感到很充實,看著暑期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塔頭社,他更是打心里高興,“這里的環境和管理讓游客越來越滿意。城中村治理不僅讓居民生活環境變好,還助力塔頭社文旅發展,讓居民生活更有奔頭。” “把規劃藍圖轉化為破解發展難題、增進民生福祉的實際行動。”近日,劉建英現場收看了央視《新聞聯播》系列報道《“廈門發展戰略”啟示》,聽到這句話時,作為在湖里區城中村圍里社扎根辦學十年的廈門市湖里區成長幼兒園園長,她激動不已,向記者分享了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建英回憶道:“以前空中電線亂如蛛網,電壓也不穩定,幼兒園常常停電跳閘。”這兩年,廈門持續探索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的新路徑,在圍里社成立了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專班,創新運用“EPC+O”模式,引入中建四局等企業開展投資運營。如今,圍里社強弱電線路科學規整入地,抬頭見藍天,劉建英說:“孩子們在清涼舒適的環境里學習,我們老師也安心多了!” 劉建英深切感受到,提升改造后的圍里社,美化了環境,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增進了民生福祉。“現在的圍里社,人居環境改善了,人氣明顯旺了,師資隊伍也更穩定了。” 看著曾經的藍圖逐步轉化為民生社會事業發展的實際行動,作為親歷者和受益者,劉建英對這座城市的發展充滿信心和期待。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