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社區學院:親子研學灌口 共探閩南文化
2025-07-05 20:20:57?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劉學佳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閩南文化研學走進灌口(集美區社區學院供圖) 創作紅色主題剪紙作品(集美區社區學院供圖) 東南網7月5日訊(通訊員 高偉芬)近日,廈門市集美區社區學院組織的“閩韻傳承-閩南文化之灌口鄉土文化探究活動”持續舉辦,吸引內林社區、二農社區眾多親子家庭踴躍參與。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和互動體驗,深入探尋灌口的歷史文化與紅色記憶,讓親子家庭在寓教于樂中感受閩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據悉,灌口因明朝一位四川灌縣驛丞帶來家鄉香爐而得名。110多年前,灌口更是成為革命的秘密據點,承載著厚重的紅色歷史。 研學之旅的首站來到灌口老街。這里曾是繁華的閩南商貿市集,如今仍保留著濃厚的傳統韻味。在研學導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化身為“小小文化探秘官”,在老街巷弄、古厝騎樓間穿梭,尋找閩南建筑與民俗的獨特印記。研學導師通過“草仔市”“海仔市”“打棉街”等老街地名的解說,讓親子家庭仿佛置身于當年商賈云集、市聲鼎沸的繁華盛景,觸摸閩南商貿文化的厚重底蘊。在草仔市站,研學老師還用閩南俗語“古柴草好燃火,古籠床好炊粿”,讓親子家庭感受閩南文化中“以古為用”的生活哲學和“敬物惜福”的深層智慧。 研學之旅的最后,親子家庭來到鳳山祖廟。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廟宇不僅是灌口鎮的文化地標,更承載著一段激蕩人心的革命往事。1906年,莊尊賢等愛國志士以鳳山祖廟為據點,秘密成立灌口同盟會,借廟會聚集,以“演戲酬神”為掩護,暗中印制傳單、籌措經費。武昌起義后,同盟會迅速組織民軍光復廈門,并在此創辦“鳳山兩等小學堂”,明授國學,暗傳革命。如今,親子家庭觸摸著斑駁的磚墻,仿佛穿越時光,與當年宣誓的熱血青年隔空對話,讓這段紅色記憶在青磚黛瓦間永續傳承。研學導師通過互動游戲“對暗號坐下起立”“情報員接力”“警戒哨兵”等,讓親子們感受革命智慧、情報工作的不易以及團隊配合的重要性。 “歷史不在書里,而在我們傳承的腳步里。希望大家都能做生活中的小勇士,傳承閩南文化、紅色精神!”活動尾聲,親子家庭還一同參與創作紅色主題剪紙作品,一幅幅生動的紅色圖案躍然紙上。 集美區社區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研學活動將閩南文化與紅色教育巧妙融合,讓親子家庭在實踐中收獲知識與成長。未來,集美區社區學院將聯合廈門市集美區欣立社工服務中心,繼續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更多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帶領更多人探尋歷史、傳承精神。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