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駐村規劃師:“畫”出鄉村新面貌
2025-06-26 09:41:49?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規劃特色服務 促進產居融合 在東孚街道,這里的駐村規劃師團隊為當地提供的服務頗為與眾不同。 “在當地有很多臺青社區營造師,我們一起攜手合作,將陪伴式服務向鄉建鄉創與社區營造延伸,深入服務地方。”駐村規劃師洪培森說。 這樣的陪伴式服務很具體、很溫情,也很有創造性,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規劃特色活動,挖掘寶藏資源,孵化社區空間,完善生活配套。 規劃師姚涵說:“在山邊社區有一項創舉,社區周邊外來務工人員多,駐村規劃師團隊根據實際情況,聯合轄區20多家餐廳、愛心企業、愛心商家聯合會等多方力量,推出‘幸福餐’愛心傳遞活動,如果有外來人員暫時遇到生活困難,可以到愛心餐廳吃一份免費的幸福餐,解決眼前的困難。” 在蓮花社區,駐村規劃師團隊充分挖掘以溫泉資源、民宿產業為特色的社區潛力資產,啟動“花花世界鄉村公共藝術共創計劃”,邀請以省級鄉村工匠名師為主導的創作團隊,以“鋁編+立體鑲嵌+彩繪”相結合工藝,讓大型壁畫轉化為立體裝置藝術。 孚美社區是通過成片開發融入新城的城市社區,社區內涵蓋多樣化居住類型,人員結構相對復雜,也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駐村規劃師朱燕燕說:“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醫生、老師、產業工人和外賣小哥原本像平行線,我們通過打造公共空間,讓他們有了更多的交集,通過閑置空間的挖掘,推動校企政村聯動以及人才社區的孵化。” 為此,團隊選取佳福花園人才公寓作為試點,聯合23家駐地單位共建,爭取350萬元資金支持,盤活1500平方米閑置空間,已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還打造了人才解壓空間、黨建文化長廊、共享廚房等特色板塊。現在,社區青年下班后常在新的籃球場運動,在社區空間休閑。 從設施老舊、活動空間匱乏的小區,蛻變為集學習、交流、休閑、運動于一體的“人才活力陣地”,社區規劃增進了居民交流互動,加深了鄰里情誼,增強了社區吸引力,也催生了人才聚集效應。 見縫插針布局 守護歷史文脈 以匠心對話古厝,用規劃喚醒鄉愁。 如何完整地守護歷史文脈,并讓它在新時代煥發新顏?駐村規劃師匯聚集體智慧,在保護與發展間統籌考量安排。 規劃師鄧越、鄭錦麗說:“我們以傳統村落保護要求為前提,以城中村現代化改造中提出的‘留、改、拆’并舉為路徑,走街串巷,探尋每個歷史遺跡,不論是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古厝民宅、歷史構件均登記在冊,并對照規范和價值判定明確分級分類保護和修繕措施,便于后續的活化利用。” 蜿蜒的巷道僅容兩人側身而過,錯落的古建擠占公共空間,傳統格局與現代生活需求在逼仄中碰撞,空間困局何解? “微治理”巧手來破局。通過規劃設計,結合用地整理騰退的零散空間,將公共服務、健身休憩、口袋公園、停車棚、消防設施等見縫插針布局,并嘗試多功能復合布置,多項目聯合施工。 對文娛項目的落地,通過拆除一處有可能喪失結構穩定和承載力的房屋及構筑物,騰出用地新建文化娛樂室,與周邊籃球場和停車場共同構成城內公共活動新中心。 在老城巷道路面改造中,考慮到巷道僅1至3米寬,且要與周邊風貌相協調,所有的路面改造均為人工挖除、人工鋪設,統一采用青灰色石板,與老街古厝風貌保持一致性,且未對兩側老建筑造成破壞。 對街巷空間的保護,采用綜合布線方式,各類市政管道集成入廊,在螺螄殼里用繡花功夫整齊有序地集成于地下,實現雨污分流,同時增加消防設施功能的延伸,極大地提升了片區安全。 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建設智慧管理平臺,預留空間放置智能設備,搭建指揮終端系統及建設操作平臺,裝飾裝修靜電指揮室,為后續的物業管理、安全監控等提供支持。 “堅守在這里的駐村規劃師們,用腳耕耘,丈量古老街巷,用創新巧思破解空間困局,平衡保護與發展,讓歷史文脈在現代生活里鮮活生長。”市資源規劃局詳規處負責人表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