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學子齊聚莆田陳橋 共繪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新圖景
2025-06-24 18:41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劉學佳 我來說兩句
師生團隊參訪“四君子古典家具”企業 (華僑大學供圖) 東南網6月24日訊(通訊員 鄭珊珊 鐘靖俞 馬凓 黃少珩)6月18日至19日,華僑大學組織來自印度尼西亞、緬甸、馬來西亞、加納共和國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40余名師生,深入福建省莆田市陳橋村開展“百村千人行”社會實踐暨“僑遇”文化探訪活動。這場跨越國界的青春之約,以非遺為紐帶,以產業為支點,通過文化體驗、產業調研、直播助農等多元形式,譜寫了傳統技藝傳承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探秘千年匠心:非遺技藝的沉浸式傳承 陳橋村作為“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的核心區,其榫卯結構技藝與木雕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粹。師生們走進當地知名家具企業,在紅木清香中見證“無釘穩固千年”的造物智慧。 緬甸留學生朱先竹輕撫著無需一顆鐵釘卻嚴絲合縫的家具贊嘆:“這不僅是工藝,更是祖先對天地法則的領悟。”在木雕工坊,學子們執刻刀親試陰雕陽刻,木屑紛飛間體悟匠人“以刀代筆”的藝術追求。國家級非遺“十音八樂”的夜晚,二胡與椰胡的悠揚旋律跨越語言障礙。“音樂無國界,雖然語言不同,但旋律讓我們心靈相通。”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沈進盛表示,這次體驗讓他對中國傳統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 師生團隊觀看“十音八樂”表演 (華僑大學供圖) 舌尖鄉愁:傳統美食的活態傳承 在紅團制作工坊,面團與模具碰撞出文化傳承的火花。印尼留學生洪婷婷對比家鄉糕點,發現不同地域的相似形狀,原來都是對團圓的向往。師生們跟隨省級非遺傳承人學習印花技藝,從揉面塑形到蒸籠飄香,每個步驟都浸潤著"食禮傳情"的文化密碼。這些印著福祿壽喜紋樣的點心,不僅承載著莆田人的節慶記憶,更成為連接中外學子的文化信使。 直播賦能:新媒體時代的產業振興 實踐團創新采用“實踐團隊+村支書+鄉村達人”三主播模式,將直播間搬進百年木雕工坊。中國香港學生蔡嘉茵化身“鄉村推薦官”,在鏡頭前詳解紅木家具的“一木一器”哲學。“我們希望借助新媒體的力量,讓更多人了解莆田的文化與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來自中國香港的學生蔡嘉茵說,“直播不僅是銷售,更是文化的傳播。”直播不僅創下農產品銷售新高,更讓“陳橋智造”的古典家具通過跨境電商走向世界。村支書陳麗洪感慨:“年輕人的創意讓老手藝煥發新生命。” 產教融合:僑商回歸與產業升級 在參訪“四君子古典家具”企業時,師生們目睹僑資企業如何通過數字化設計、定制化生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企業負責人指出:“僑胞帶回的不僅是資金,更是國際視野,讓莆田家具從‘仿古’邁向‘創古’。”這種產教聯動的模式,為境外青年理解鄉村振興提供了生動樣本。 華僑大學帶隊教師表示,此次活動通過“文化深體驗+產業深調研”的雙重路徑,讓青年既成為非遺的傳承者,又成為鄉村振興的實踐者。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百村千人行”“僑遇”等特色品牌建設,搭建更多知行合一的交流平臺,讓傳統文化在青春表達中迸發時代活力,讓鄉村故事在跨界融合中書寫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