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里:“1+5+X”溫暖守護 帶這些孩子走出困境
2025-06-23 08:00:33?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5+X”溫暖守護 帶這些孩子走出困境 湖里區創新幫扶服務聯動模式,推動困境兒童權利保障從“紙面”落到“心間” 湖里區各街道積極探索打造服務品牌。圖為湖里街道未保站。(記者 莊筱婧 攝) 1個區級困境兒童保護平臺 5個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的街道 X指教育、衛健、公安等部門 廈門日報訊(記者 莊筱婧)昨日,湖里區舉行2025年“雨露育青苗”孤困兒童結對幫扶金發放儀式,現場暖意融融。220名身障、低保、留守兒童的小手,接過承載著社會關愛的扶助金。這不僅僅是一份經濟支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讓身處逆境的孩子,感受到春風般溫暖。 在快速發展的湖里區,還有一些困境兒童,因失去雙親、身障、家庭困難、留守等原因,在成長路上負重前行。如何為這群孩子撐起一片天?湖里區的答案是:編織一張政府主導、專業支撐、社會協同的立體關愛網絡。近年來,湖里區創新“1+5+X”困境兒童幫扶服務聯動模式,“1”個區級困境兒童保護平臺統籌和整合服務資源,“5”個街道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負責走訪摸排、建立檔案、提供服務等,“X”個教育、衛健、公安等部門通過召開聯席會議、通報工作進展、研究解決問題等方式,形成部門聯動合力。 自2024年以來,這張網幫助205名困境兒童走出困境——開展困境兒童幫扶活動109場,心理健康輔導238人次,個案幫扶26個,個案咨詢260人次,為49名陷入心理危機的困境兒童提供危機干預。同時,依托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加強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試點”項目,湖里區正有力推動著困境兒童權利保障從“紙面”落到“心間”。 關愛身障兒童 積木間點點星光閃耀 午后陽光灑進湖里區城中村后浦社的兒童活動室,桌上堆滿五顏六色的樂高積木,16歲的小白(化名)一臉專注,沒過一會兒,一座小房子就蓋好了,他的爸爸則在一旁靜靜地看書,這是父子倆難得的靜謐時光。 小白是一名孤獨癥少年,心智停留在孩童階段。平日,讓他安靜兩三分鐘都是奢望,但面對樂高,他卻能專注半小時以上。“搭積木,對很多孤獨癥孩子來說,不僅僅是游戲,”童緣社會服務中心負責人盛俊鋒解釋道,“它通過獨立創作和團隊協作,悄然訓練著他們的專注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相比傳統沙盤,樂高創意更自由,玩法更多元,也讓我們能更‘讀懂’孩子的心。” 自2021年起,由童緣鏈接愛心企業資源,湖里街道未保站開設的樂高課程,已成為許多特殊孩子和家庭的“心靈港灣”。對于像小白這樣身心障礙孩子的照料家庭而言,這短暫的“喘息空間”,無疑是雪中送炭。 對小白這樣的困境兒童,近年來,湖里區創新打造“五全”服務體系(即全網絡覆蓋服務、全鏈條支持服務、全育程引導服務、全方位健康守護、全過程權益護航),構建具有湖里特色的“精準干預、多元共治、持續發展”新型困境兒童保護體系。各街道也積極探索打造服務品牌,比如,江頭街道探索形成全域性覆蓋、全方位參與、全過程賦能的“三全”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禾山街道創新探索困境兒童四色分層管理方法,殿前街道創新“1+N”彩虹工作法、“1+2+3+4”階梯式關愛模式,旨在為每個特殊的孩子鋪設一條更平坦的成長路徑。 關愛低收入家庭兒童 “小樂”們的笑容回來了 “如如姐!”不久前,中午放學后,10歲的小樂遠遠看到陳社工,跑到跟前迫不及待和她匯報生活和學習近況,臉上恢復了以往的笑容。 這笑容來之不易。小樂家是低保戶,母親罹患癌癥讓本不寬裕的家雪上加霜,也成了陳社工心頭的牽掛。去年11月的一天,厄運突降——小樂媽媽在家中病危,當時只有年幼的小樂在場。這個勇敢的孩子強忍著恐懼,按照大人教過的方法撥打了急救電話,獨自陪護媽媽趕往醫院。不幸的是,小樂目睹了媽媽離世的過程。從此,外向的小樂變得沉默寡言,總說“孤單”“想念媽媽”。 “看著小樂放學后孤單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陳社工回憶道。她深知,失去至親的劇痛,需要專業的哀傷輔導來療愈。前后十多次的一對一咨詢,陳社工用耐心和專業,一點點叩開了小樂緊閉的心門。每次街道未保站有活動,陳社工都第一時間邀請小樂,“朋輩的支持力量很重要,能幫她驅散孤獨感,重新融入集體。” 在金山街道的金安、湖邊社區,上萬名保障房居民中,像小樂這樣面臨困境的兒童有上百名。區、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專業社工力量,建立起“一人一檔”的動態信息庫。社工們定期走訪,提供日常關懷、危機介入、結對幫扶、心理疏導、親子關系調適、資源鏈接等全方位支持,努力化解風險,強化保護,為困境兒童及其家庭編織起個人、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外部支持網絡。更令人欣喜的是,街道還積極培育困境兒童反哺的志愿隊伍,推動他們從“走出來”接受幫助,到逐漸“走起來”回饋社會。 金山街道的實踐是湖里區整體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湖里區民政局聯合高校專家、特教老師組建專業隊伍,搭建幫扶平臺,鏈接社會資源。同時,大力培育公益組織,打造“愛心媽媽”巾幗志愿品牌,廣泛發動各界愛心人士、婦聯力量共同參與,為困境兒童提供精細化服務,營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溫暖社會氛圍。 關愛流動兒童 筑起城中村的“安心巢” 作為特區發祥地,湖里區的城中村承載了近半數來廈打拼的新廈門人的夢想與生活。這也意味著,城中村里的流動兒童,成為這片熱土上需要特別關注與守護的群體。 2024年9月,民政部會同多部門聯合印發《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出臺全國首個面向流動兒童群體專門制定的關愛保護政策文件,為這項工作注入強勁動力。在省、市指導下,湖里區迅速行動,一場針對流動兒童的“大摸排”全面鋪開。 湖里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城中村人員密集、流動性大,摸排建檔絕非易事。”在社區網格員的全力配合下,社工們深入多個城中村,挨家挨戶敲門走訪。經過數月細致艱苦的工作,全區流動兒童的信息被清晰建檔。這份名錄,是精準幫扶的基礎。針對摸排中發現的流動兒童在生活、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湖里區提供了個性化、定制化的幫扶方案。 為了最大化為孩子們兜住關愛網,湖里區民政局充分發揮街道未保站、社區兒童發展理事會、兒童之家的樞紐作用,構建起“社區兒童主任+社區工作者+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基層關愛網格,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統籌項目,社區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負責實施,社區志愿者則不斷拓展服務外延,讓生活在湖里的孩子們感受到更多歸屬感、安全感與幸福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