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派美學的內斂與張力——評舞劇《海的一半》
2025-06-19 15:07:37?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條交織的情感主線 《海的一半》是首部以“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陳嘉庚先生為原型的舞劇,以陳嘉庚與南洋華僑共同傾資興學、推動祖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為藍本,通過三條交織的情感主線——海庚與海賢的兄弟情、南洋華僑群體的友情、海賢與阿蕓的師生情,將個體命運與家國情懷深度融合,演繹百年華僑奮斗史、家國情懷,勾勒華僑群體共釋大義、心系祖國的深情凝望,構建了一部跨越時空的華僑史詩。 海庚與海賢生死羈絆的兄弟情是全劇的核心情感線,詮釋了舞劇名《海的一半》的一重含義。兄長海庚力舉南洋實業,弟弟海賢扎根故土辦學,比肩而行,共同踐行“傾囊興學”“興學救國”的理想使命。這個篇章的獨舞與雙人舞片段是本劇的高潮:海賢積勞成疾后,一葉孤舟,海庚以手杖為支點,帶來了一段踉蹌凝滯的獨舞;夢境里的雙人舞,地面上的弟弟死死支撐著堅持不下去的哥哥,以無聲的肢體語言傳遞出至深至真的情感,以兒時回憶閃回收尾,戲劇張力拉滿,兄弟情在理想與現實的撕裂中持續升華。 海賢與阿蕓師生情隱喻救贖與重塑,展現了教育對吾土吾人,尤其是對女性的意義。作為被拯救的阿蕓,從開始的被動而舞到被救贖之后主動歡舞,肢體語言從蜷縮到舒展,展現的是新生和蛻變。一段雙人舞編排與她的變化十分契合,也把海賢對以她為代表的學生群體的關愛幫扶作了統一表達。師生情雖非主線,卻是踐行“興學救國”理想的微觀投射。 頭戴禮帽、懷揣懷表、手持手杖,復古造型西裝三件套,身高一米八的“男團”,舞步利落颯爽,強化了華僑搏擊商海的南洋腔調,又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的碰撞。友情線雖未直接展開,但劇中面對“保實業”還是“保教育”的抉擇,眾人從爭執到和解的群舞,以現代舞的肢體碰撞隱喻個人利益與家國道義的抉擇,詮釋了華僑融入當地但依然心系祖國(即《海的一半》的另一重含義)。 “意識流”手法觀照歷史 《海的一半》擯棄傳統線性敘事方式,化繁為簡,聚焦陳嘉庚辦學最艱難的1930年代,以“意識流”手法打破歷史編年觀照歷史。全程無臺詞,以“默片”的方式,輔助投影字幕、影像視頻,融合民樂交響與虛實交錯意象化的燈光舞美,將陳嘉庚的辦學理想、南洋商戰與故土記憶交織成歷史拼圖進行觀照。舞臺一側是如火如荼的四處興學,另一側則浮現南洋商會的風起云涌,兩重空間的并置讓觀眾直觀感受到華僑“隔海襄助”的使命擔當,不僅彌補了舞蹈在敘事上的局限性,黑白影像膠片的質感更賦予觀眾對那個時代的想象。 舞美設計以“海”為核心意象,大幕徐徐拉開,海濤聲從遠方襲來,光影與海浪交相輝映,16塊巨大吊板組成的舞臺布景不斷變換,時而組合為閩南古厝屋脊,時而懸掛為迎風的船帆,時而幻化成唯美的紅霞,投射出故土的呼喚,構建時代浪潮激蕩的多重時空。 紅色長衫融合閩南漁女元素,娘惹藍紗象征南洋風情,帶有傳統閩南文化符號和南洋風情韻味的漁船、海港、斗笠、簪花、舞獅、劃龍舟、木偶戲等文化元素橋段,形成“閩南—南洋”的文化對話,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亦象征華僑在異鄉團結奮進的精神,展示出閩派美學大美不言的獨特敘事意境。 劇中,男性舞者以剛勁有力的形象展現華僑風姿,女性舞者則以柔美流暢的身姿呈現閩南、南洋風情;“龍戲珠”“龍回頭”“龍”盤旋、騰躍的肢體語言投影,隱喻華僑對故土的眷戀與回歸,既完成了地域文化的視覺重構,又豐富了舞劇的多元視覺呈現。 最震撼人心的當數那一葉孤舟,既象征漂泊的南洋歲月,又映射出痛失弟弟后的海庚無處言說的孤獨,構成閩派文化獨特的藝術審美和內斂的敘事張力。劇作在藝術探索上有突破,但部分敘事仍顯生硬,友情線的刻畫稍顯薄弱,群體形象不夠立體。 作為一部致敬之作,《海的一半》三條主線交織出華僑群體的情感圖譜,將陳嘉庚的“誠毅”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舞臺意象。舞劇以極簡舞美實現時空跨越,以閩南符號重構文化認同,以現代舞蹈語言激活歷史題材。閩派美學的融入讓文化記憶得以鮮活傳承,使之在藝術探索與精神傳遞之間找到平衡,為當代主旋律舞劇提供了新的創作范式。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