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協作 “山海情”續寫新篇
2025-06-15 12:16:40?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柳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日報訊(記者 羅子泓 通訊員 楊雨昕) 上個月,一堂跨越時空的歷史課在寧夏彭陽縣多所中小學同步開講——廈門援寧彭陽工作組牽頭,引入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的《博物 聚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絲路印記》系列課程,并依托5G技術,將西安、固原、新疆等地博物館的絲路文物“搬”上云端。 彭陽縣第四小學學生李梓有興奮地說:“大開眼界,絲綢之路原來不僅僅是貿易之路,更是各民族的團結之路。” 從“輸血”到“造血”,從“扶貧”到“扶智”,閩寧教育協作正在走向深入,而這堂融合了前沿技術的課程,就是最新注腳。 創新組團支教 讓優質教育資源流動起來 過去,支教老師往往是“單兵作戰”,難以形成持續的影響力。 如今,隨著“廈門援寧名師工作室”在彭陽縣各中學的落地,教育協作迎來新升級——從“分散支教”轉向“組團支教”。名師們不再局限于一所學校,而是以工作室為平臺,在彭陽縣域內開展巡回送教,讓先進的教育理念輻射更多鄉村課堂。 彭陽縣第四小學的學生就體驗到了這樣的送教活動。在名師工作室和廈大研究生支教團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制作水“火箭”、體驗活字印刷、嘗試古法造紙……當自制“火箭”騰空而起,學生們眼中閃爍的光芒,正是科學夢想被點燃的見證。 “我們不僅要送課,更要留下帶不走的教研能力。”廈門援寧彭陽工作組組長文杰說,教師隊伍將持續以“組團”的方式,通過講座、公開示范課等形式,為彭陽教育注入持久活力,讓優質教育資源真正流動起來。 深耕鄉土教育 讓家國情懷扎根心靈 如何讓教育幫扶既“接天線”又“接地氣”?對此,廈門援寧彭陽工作組給出答案:既要打開視野,也要扎根鄉土——在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厚植家國情懷。 去年7月,廈門援寧彭陽工作組牽頭組織的“行走的思政課·山海情”研學夏令營,讓42名閩寧小記者共同踏上紅色之旅。他們在小岔溝紅軍宿營地追憶崢嶸歲月,在任山河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在青云灣梯田栽下樹苗,感受生態治理的艱辛與智慧;在姚河塬西周遺址,與千年文明“對話”…… 更深入的文化認同教育在博物館展開。廈門教師帶領彭陽學子走進固原博物館,以本土文物為切入點,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們完成的《山與海的約定——閩寧協作小史》《絲路明珠,穿越千年的邂逅——探索李賢夫婦合葬墓的秘密》《故宮的冬天——故宮冬季采暖取暖問題研究》三篇學習論文,不僅斬獲全國性獎項,更激發了學生對于家鄉的自豪。 “這些文物讓我明白,家鄉曾是絲路重鎮,連接著不同文明。”獲獎學生賈昊堯說。 融合前沿技術 讓山海協作跨越時空 不久前啟動的云端絲路課程,意味著閩寧教育協作邁入數字賦能新階段。 通過5G技術,西安、固原、新疆三地的博物館資源在課堂實時共享。12課時的項目制課程中,北斗七星紋銅鏡展現古代工藝技術的融合,漢龜二體錢訴說民族交往故事……當不同地域的文物在屏幕上交相輝映,中華民族共同體變得具體可感。 協作的溫度也在“山海互動”中持續升溫。此前,廈門援寧彭陽工作組牽頭的“閩寧緣 山海情”國防夏令營在廈門舉辦,18名彭陽學子來到鷺島,與廈門小伙伴“結對子”。在陳嘉庚紀念館,他們被愛國華僑傾資辦學的精神所觸動;在廈門大學、集美大學,他們立下求學志向;在鼓浪嶼琴聲中,他們感受到東西多元文化的和諧共鳴。 “我們希望通過活動,實現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可感知、可認同、可踐行,達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孩子們密切的互動交流,正是民族團結的生動詮釋。”文杰說。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