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近鄰善治 黨群同行
2025-06-12 08:58:5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年來,廈門市在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過程中,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挖掘適應當代的思想內容,以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為目標,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探索形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近鄰模式”—— 近鄰善治 黨群同行 東南網6月12日訊(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傅韜旭 通訊員 羅劍) 五家為鄰,五鄰為里。無論是《論語》里的“里仁為美”,還是耳熟能詳的民諺“遠親不如近鄰”,都體現了中國人“以和為貴、守望相助、親仁善鄰”的近鄰文化。 共同的價值觀,讓近鄰文化在現代社會成為創新基層治理的活力源泉。近鄰文化,逐漸成為廈門基層治理的文化內核。它與黨的組織建設水乳交融,形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近鄰模式”,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畫面在這里繪就。 網格覆蓋 互幫互助 “老劉,你有什么問題再找我噢!”又一次,80歲的老黨員林彩霞,在離開88歲獨居老人劉女士家時叮囑道。 2024年入冬后,家住深田社區圖強小區的劉女士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獨自下樓,林彩霞時刻記掛這位“老伙計”,每隔一段時間就上門看望,為她解決生活困難。 這不僅是鄰里的互助,更是黨組織的關懷。圖強小區30%的居民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由38名老同志組成的圖強小區黨支部,成為小區的“領頭雁”。 在這個特殊的支部,最年輕的黨員54歲,38名黨員的平均年齡接近76歲。林彩霞是該黨支部支委。 除了經常上門看望困難居民,林彩霞等離退休黨員還和社區一道,在去年4月發起并成立“近鄰慈善互助金”,通過社區義賣和居民捐助等方式,為深田社區的困難居民提供物質資助。不久前,該黨支部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遠親不如近鄰,群眾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圖強小區黨支部書記謝小茹說,黨支部成員主動亮身份、樹形象、作表率,成立“百事幫”服務隊,實現服務群眾無假日、不斷崗,舉辦特色鄰里文化節活動,帶動鄰里之間互幫互助。 外來人口多、老年人多、困難群眾多,基礎設施老化、服務壓力大,圖強小區所在的深田社區存在“三多兩難”困境。 堅持走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是廈門以近鄰黨建創新基層治理工作的核心遵循和實踐歸宿。 深田社區運用近鄰黨建,校準基層治理的精細坐標,按照“組織全覆蓋、黨員零遺漏”原則,把支部和黨小組建在網格中,成立10個黨支部,黨員網格員下沉網格(小區)黨支部。 通過黨建引領網格融合,社區建立起“社區大黨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道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網絡,在此基礎上構建鄰里真情為基的近鄰治理體制,織緊織密征集訴求、走訪調研、解決疑難、志愿服務的黨群干群聯系網,有力激活了黨在基層的“神經末梢”。 “我們因地制宜采取多項措施,深耕細作,總結出千戶訪、百事幫、萬家和的‘千百萬’群眾工作法,將一件件民生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居民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加持續。”深田社區黨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匯集民智 人人參與 以近鄰文化融入基層黨建為內核,以近鄰黨建模式重塑鄰里關系,廈門市在推進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過程中,不斷探索近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 “各級各部門的近鄰黨建方案,雖然內核一樣,但不‘照抄作業’,不‘閉門造車’,堅持問計于群眾,創新形成上百種因地制宜的差異化模式。”廈門市委社會工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比如深田社區“千百萬”工作法、金安社區“近鄰1314”模式、銀亭社區“心有鄰·愛有家”等治理品牌,讓基層的首創精神得到充分彰顯。 新垵村是廈門島外人口最多的城中村,位于工業區與新城區交會地帶,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近10萬人口。在城中村現代化治理過程中,建筑密度高、配套設施不足、消防安全隱患多、管理任務重等一度成為困擾新垵村發展的難題。 為有效破解城中村治理難題,推進基層治理創新和治理效能提升,新垵村秉承“遠親不如近鄰”理念,提出“一村五片”分片治理模式,依據地理位置、人口數量、宗親習俗和地形邊界等因素,將新垵村科學劃分為五個片區,每個片區均設立一個工作站,實行“1名黨委委員+1名村委+1名網格副站長+N個網格員”的片區管理模式,全面負責協調片區各項事務,充分調動各片區治理的近鄰力量,實現“小事不出片區、大事不出村”。 新垵村還成立城中村治理黨員先鋒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頭雁效應”,推動形成城中村治理合力。在西南片區店面臺階破除攻堅戰期間,原村支部書記邱錦容先行拆除了自家臺階,并帶動沿街80家商鋪陸續破除,新垵中路由不到6米的寬度拓展到9米,順利完成“白改黑”。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在城中村治理黨員先鋒隊的帶動下,新垵村先后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巾幗服務、文明宣導等10支志愿服務隊,以及房東、老年、自治發展等8個群眾自治協會,帶動近800戶村民積極參與房前屋后整治提升等城中村治理工作。 如今,在街口口袋公園,可以看到市民圍坐在石桌旁休憩閑談,好不愜意;西南片區街巷的雜亂纜線、電桿不見蹤影,馬路寬敞整潔,行人往來,車流井然。 看書、鄰里茶歇、舞蹈排練、鄰里議事……在廈門市集美區紅樹康橋小區的紅鄰客廳里,每天都會有許多居民在這里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陌鄰”變“睦鄰”。 紅鄰客廳是集美街道銀亭社區打造近鄰文化、探索以“紅鄰”為品牌的共治黨建模式樣板之一。 共建共治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以“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辦”為目標,近鄰黨建發揮說事議事、化解矛盾、服務升級作用,讓居民在交流協商中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形成和諧鄰里氛圍。在推動城中村現代化治理、鄉村振興、老舊小區改造中,群眾積極參與加裝電梯、劃定停車位、增設晾曬區和市場改造等工作,涌現出圍里社、新垵村、田洋村等一批典型。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改造的71個城中村沒有發生一起因改造引起的群體性事件,80%的違建由村民自拆、助拆,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 資源整合 提升效能 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如何凝聚多元力量,將近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徑從“一風吹”變為“四季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長效機制? “基層治理的關鍵是資源整合,要在街巷中、小區里實現‘舉頭見支部,低頭惠民生’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廈門市委社會工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用好黨建資源,推動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和新興領域黨建深度融合,織密近鄰服務網絡。 近日,廈門市住房和建設局發布“紅管家,聯萬家”物業黨建聯建品牌,通過黨組織統籌協調、行業標準升級、治理資源整合,計劃用3年時間打造物業服務與基層治理融合發展典型。 廈門市住房和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紅管家,聯萬家”物業黨建聯建品牌聚焦以黨建聯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構建政府部門、物業企業、街道社區、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打造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物業黨建聯建品牌發布的背后是廈門對近鄰黨建模式長期的探索與深化,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近年來,廈門堅持小區黨支部與物業公司“雙向培養、交叉任職”,確保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地位。全市現有小區黨支部1551個、小區業委會1156個,427個小區黨組織書記與業委會主任“一肩挑”,281個業委會黨員數量超過50%,切實將黨的工作融入基層治理末梢。 集美區盛光社區大部分是樓齡為30年以上的老舊住宅,是典型的開放式老舊社區。面對物業無人管、投訴多、環境差等難題,盛光社區黨委積極探索“大物業”管理模式,通過黨建引領社區、物業、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物業覆蓋率從原來的3.9%提升至100%,治理方式從社區兜底管理轉變為社區治理共同體。 在盛光社區黨建引領下,物業、共建單位、社會組織、志愿隊伍等各方力量積極靠攏,建立“三聯四共”“鄰呼我應”等工作機制,加強社區、物業、居民三方聯動,快速高效回應居民訴求,協調解決小區圍合、纜線雜亂等群眾身邊關鍵小事73件,將“民生之盼”悄然變為“民生之變”。 一點突破,多點開花。近年來,廈門市堅持以近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通過“小物業”撬動“大民生”,提升“紅色物業”治理效能。截至目前,全市192家物業企業100%成立黨組織,401個社區全部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吸納2548家共建單位參與基層治理,形成市、區兩級物業行業黨委統籌,社區“大黨委”協調,小區黨支部、樓道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聯動的組織架構,黨建觸角延伸至基層“神經末梢”。 在“紅色物業”的引領作用下,截至目前,全市1479個物業小區實現公共收益100%自查,98%通過第三方專業核查。同時,通過“近鄰茶話會”“紅色物業服務中心”等載體,累計化解矛盾糾紛922件,居民滿意度顯著提升。 眾人劃槳開大船。廈門市匯聚“鄰”資源,推動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和新興領域黨建深度融合,形成組織共建、服務共推、多方協同的聯建格局,整合優質資源,凝聚有生力量,實現基層自治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善治效能的進一步升級。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