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黃厝村:打造文明實踐綜合體 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2025-06-12 08:58:5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市翔安區黃厝村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以文明鄉風塑時代新風—— 打造文明實踐綜合體 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東南網6月12日訊(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陳挺 通訊員 林瑞聲 葉曉菲 蔡秋妮) 日前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公布了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文明村鎮等名單,廈門市翔安區黃厝村入選全國文明村鎮,其典型經驗引人關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等重大部署,為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持續提升鄉村文明素養提供了根本遵循。 有家才有民,有民乃有鄉,有鄉方成國。梳理黃厝村的成功經驗,記者發現,當地以良好的傳統家風傳承為依托,深入開展民風煥新革新行動,并以大膽的創新改造村容村貌,引領鄉風文明,以文明實踐為精神內核推進鄉村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文化自信自強的戰略高度,提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以黃厝村為樣本,翔安區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全力打造“1+N”文明實踐綜合體,構筑起“群眾便利、出門可及”的文明實踐網絡,實現“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在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領域統籌融合、守正創新,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翔安篇章注入新動能。 傳承傳統家風 滋養良好品德 黃厝村古名鴻崗村,位于翔安香山北麓的鴻漸山下,毗鄰著名泥土詩人魯藜的故鄉許厝村,魯藜的代表詩作《泥土》寫道:“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這種甘于奉獻的泥土精神至今廣為傳頌,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黃厝人。 在黃厝村,這里的人們注重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思想精華與道德滋養,從現代文明中吸收天然養分,鍛造優良家風,引領文明鄉風,著名的“九尺巷”故事就是經典案例。 相傳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境內有一個著名的“六尺巷”。大學士張英家人與吳姓鄰居發生土地糾紛,“讓他三尺又何妨”,最終以張英一首詩解決了鄰里糾紛,也留下了“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的千古美談。 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從古人的道德精華中汲取營養。無獨有偶,在黃厝村也發生了一個真實的現代版“九尺巷”的動人故事。 因為歷史糾紛,村道兩側的黃建設和黃水電兩戶人家對彼此的空間各不相讓,起初村里反復調解,收效甚微。駐村藝人史文滄老師發揮設計專長,義務設計陽光茶室,一紙效果圖加上鄰里鄉情的真切感召,最終打動了黃建設,他主動退讓三尺,拆除違章搭蓋,形成了現在的“九尺巷”,成為村里的美談。 “路寬了,出行更便利了,大家的心也齊了,鄰里關系更和睦了。”村民樸素的話語、真摯的表達,是對這種和諧鄰里關系的最好詮釋。 村民黃毓森也是黃厝村這股清新家風傳承的最美演繹者。黃毓森的先輩在村里素有賢名,團結鄰里、樂于助人,口碑很好。黃毓森從小耳濡目染,后來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應該說是家風的傳承。 正是在這樣良好的傳承下,2003年,黃毓森開始接觸公益事業,并在感恩和回報社會中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快樂。他牽頭組建了翔安區92580志愿者聯盟并擔任會長,整合開展“就業、幸福、應急、老弱、健康、文化、助學、環衛”8個主題的“我幫您”志愿服務活動,現已有110支常態化隊伍,成為翔安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 2018年,廈門吹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黃毓森又主動請纓回到黃厝村支持這項工作。在他的建議和推動下,以舊小學為基礎建立了繁星基地,保留原有閩南古建筑風格,進行改造提升,為入駐村莊的藝術家、社團組織等提供交流聯誼的平臺。同時,成立黃厝文化產業園,盤活資源,吸引文創青年來此創業,成為展示黨建品牌、鄉風文明、村居治理、文化傳播等的重要窗口和宣傳陣地,助力黃厝村成為遠近聞名、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精品村。 見賢思齊,美好的品德會傳承、散發,凝聚起建設富美家園的磅礴力量。 為了守護村莊的潔凈面貌,黃厝村大力推行“美麗家園積分制”,村民們憑借日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獲得道德積分,攢夠積分就前往“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在點滴的文明舉止實踐中為美麗的家園建設貢獻力量。 同時,每年組織12場“最美庭院”評選活動,鼓勵村民認管公共花卉1000余盆,以庭院的“小美”為鄉村“大美”增色添彩,繪就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畫卷。 有意思的是,在美麗庭院建設之初,沿線花木采取“村里提供、村民管養”的辦法,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還有人把花拿走。后來,黨員干部主動把自家的花從墻內搬到墻外,村黨委又創新推出兌換生活用品附贈花苗、種子或花盆等制度,讓村民自己當花的主人。 在村“兩委”、黨員的帶動下,黃厝村一戶帶一戶、一家跟一家地把房前屋后改成小花園,最終形成現在“家家都有小花園、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美景,達到了“墻外開花內外皆香”的雙贏局面。 從“順花”到“無花”再到“栽花”,變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更是每一個黃厝人以主人翁的姿態打造富美家園的決心。 傳承文明,代代不忘。在黃厝的鴻漸藝術館內,蒲扇、縫紉機、竹制躺椅等記憶里的老物件陳列其中,令人仿佛回到那段散落的舊時光,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尊老愛幼、友愛鄉里的傳統美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