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連冠”之后 廈門如何續寫城市文明華章
2025-06-12 08:58:5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七連冠”之后,廈門如何續寫城市文明華章 東南網6月12日訊(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鄧婕 林澤貴) 城市文明的征途上,廈門又一次“加冕”。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廈門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實現“七連冠”。 這一刻,廈門上下“與有榮焉”。2005年,廈門獲評首屆全國文明城市,自此20年歲月長河,“文明”成了鷺島最耀眼的城市名片。它不僅閃耀在摩天樓宇,更流淌在尋常巷陌的溫情脈脈中,鐫刻在共建共享的美好日常里。 “七連冠”不是廈門文明的“目的地”,而是新時代文明的“起錨地”——廈門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該如何“涵養文明”,由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躍升? 風從海上來 廈門高中生的“公主抱”事件,至今還廣為流傳,“張智勛”這個名字也為全國所熟知。 2024年4月3日,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廈門震感強烈。地震發生時,張智勛毫不猶豫地抱起行動不便的同桌樂樂沖出教室。那一刻,無助的樂樂一下子感覺“活過來了”。 “每一位廈門人都會這么做的。”面對榮譽和盛贊,張智勛很淡然地說。 樂樂告訴記者,他的初中校為了方便他上課,把他所在的班級安排在一樓。同學們將他從輪椅抱到座位上,再把他抱回輪椅,并幫他收拾書包送出校門。在上下學的路上,無障礙公交車早晚準點出現在車站,從檳榔中學到雙十中學、從12路到118路,讓樂樂實現最樸實的上學夢。 大愛折射文明高度。早在1982年,廈門就以市委名義發文,在全市深入開展創“五好”居委會和“五好”家庭活動,培育社會文明新風。1983年,廈門成立市“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1988年將其更改為中共廈門市委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20世紀90年代初全面掀起“建文明城市 創文明單位 做文明市民”活動。 文明城市創建非一日之功,需要“滴水穿石”的韌勁。廈門堅持“一把手”工程,將文明城市創建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盤子”,全局謀劃,高位推進;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干,建立“書記抓、抓書記”領導機制,實地督導、解決難題,常態長效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久久為功,厚積薄發,2005年,中央文明委首次開展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活動,廈門獲評全國文明城市。20年來,廈門連續7屆榮膺“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今年廈門文明的“名片夾”更豐厚了:3個全國文明村鎮、20個全國文明單位、2個全國文明家庭、2個全國文明校園上榜,1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充分彰顯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成就。 而這份文明基因早已深深嵌入城市肌理,融入城市品格——路面潔凈如新,筼筜湖清澈見底,城市的體面化作市民心底的自豪;15分鐘生活圈、養老圈,一個個公共服務圈向“全民、全域、全時、全齡”拓展,將群眾的“小確幸”圈入日常經緯;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翔安黃厝村,修訂村規民約,古村以“謙和禮讓”聞名;凡人善舉層出不窮,見賢思齊的氛圍越來越濃…… 來自湖北的郭女士與朋友在環島南路附近游玩,不慎將一個價值6萬元、裝有重要資料的黑色名牌包遺忘在一輛共享單車的車筐內,離開近一小時后才發現。報警求助后,郭女士在公共視頻上看到了暖心一幕:在她離開后,有3位市民先后掃碼用車,幾經輾轉,名牌包仍在車上。在民警的幫助下,3小時后名牌包“完璧歸趙”。郭女士專門寫了感謝信,她表示:“廈門真是一座溫暖的城市!”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