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師柯菁:與古籍結緣 妙手“補”千年
2025-06-06 11:25:49?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與古籍結緣 妙手“補”千年 市圖書館古籍修復師柯菁從業18年,修復上千冊古籍,在故紙堆里守護文明 市圖書館集美新城館區五樓,古籍文獻修復室。一張兩米長、一米寬的大紅案桌上,擺著一碗糨糊、一碗清水、一把鑷子、一支毛筆,還有發黃的、滿是蟲洞的古籍。柯菁就坐在這里,伏案埋首。辦公室里很安靜,柯菁說,這是真正的“沉浸式”工作。 41歲的柯菁是市圖書館的一名古籍修復師,從事古籍修復已18年,參與修復古籍逾千冊,守護故紙堆里的文明。今明兩年,柯菁和項目組的同事要完成10部共57冊古籍修復。 對癥下藥 蟲洞是“常見病” 針尖大小都得修補 最近,柯菁正在修復明刻本《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書本的一角出現了明顯絮化,有幾葉(編者注:線裝古籍的紙張形態為筒子葉,將一張張刷印好的紙沿版心對折,空白的一面朝里,印有文字的一面在外,然后疊起來裝訂成冊。一張筒子葉就稱為“一葉”)破損嚴重,滿是大大小小的蟲洞,有的蟲洞只有針尖大小,要在燈下才能看清,但也得修補。 柯菁把古籍攤平,左右兩葉背面對齊,有的書葉皺巴巴,就噴一點點水,用毛筆推平,刷上糨糊,把補紙貼在蟲洞上,再用鑷子小心撕掉多余的補紙。有時一葉有幾十個蟲洞,有時上千個,密密麻麻。這是個細活,難度不大,但很耗體力,得一直低著頭,手上小心翼翼,眼睛都看花了。 蟲洞是古籍常見“病癥”之一,斷線、破皮、書口斷裂也是。此外,有的古籍還可能被鼠咬、火燒、滲水、發霉腐爛等。這些留下歷史痕跡的文獻,都要“對癥下藥”。 費時耗力 遇“疑難雜癥”和專家一起“會診” 柯菁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打水,然后燒水、打糨糊。準備工作就緒后,她便展開一天的修復工作。當天需處理的葉面清單早已在前一天規劃好——每葉古籍的修復耗時要精確預估,因為一坐下來,基本上得一次性完成。若在修復過程中突然中斷,可能導致補紙滲出來的糨糊與桌面粘連,就得從頭再來。 古籍修復的操作程序十分復雜繁瑣,包括配紙、清點、標葉碼、補洞、溜口、噴水、壓平、折葉、剪齊、錘平、壓實、上紙捻、護葉、封皮、打眼、定線、貼書簽等,但大致分為三步:準備階段、修整階段和復原階段。柯菁說,其中,準備階段最為重要,要研判、確定修復方案,包括用什么紙、什么方法進行修復等,如果遇到“疑難雜癥”,就得和專家們一起“會診”。 修復用的紙,顏色和厚薄都要十分接近原有紙張。不能過薄,否則修補后書會往下塌;也不能太厚,容易損壞原有書籍。選擇用什么紙,一靠比對,二靠經驗。有的古籍破損得像酥皮點心,一碰水就化了,因此要慎重選擇修復方法。有的古籍幾十葉粘連在一起,這一小塊是屬于哪一葉的,這個字又是挨著哪個的,諸如這些問題得仔細研判,避免弄錯。 三年前,柯菁和同事共同修復了《渡江書》。這本廈門話韻書,由本報閩南話公益培訓班老師林偉志所藏,相傳為明朝隨朱元璋南下的將領駐廈門時編寫。柯菁拿到書后,發現破損、粘連嚴重,成了一塊“書磚”。“有近20葉完全糊在一起,光是一葉一葉揭開,就用了一個多月。”柯菁說。 修舊如舊 修復師得有知識儲備和書法造詣 柯菁說,修復古籍不是藝術化創造,每一步都有標準。每一小塊紙葉,即使損毀嚴重,即使是空白葉,也要小心修復,不可隨意處置。 打上“補丁”的古籍,有的缺字,有的缺線。柯菁說,在古籍修復中,歷史上曾有“劃欄補字”的操作,即在修復時,既把欄畫上,也把字補全,這要求修復師得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書法造詣。 古籍修復要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修復后“顯得新”,這不是一種褒獎,反而是水平不達標。修復好后,也要讓人看得出來哪里修補過,方便后人判斷其版本價值。“我們不推薦修復得‘天衣無縫’的做法。”柯菁說。到柯菁手上的古籍,許多不是第一次修復。比如,去年修復的民國版《廈門市志》,有些書葉上修復時用的糨糊已失效,用鑷子輕輕一動,就能分離開來,有的糨糊里摻了其他材料,變了色。柯菁要盡可能用現代的技術和手法,重新修復。 半路出家 從業18年來從未覺得枯燥無趣 2007年,隨著“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推行,柯菁和同事被單位選送去國家圖書館參加第一期古籍修復培訓班,學成后從事古籍修復。有人告訴她這是一張“冷板凳”,但柯菁沒有退縮。 如今,柯菁已在這張“冷板凳”上坐了18年,參與修復千余冊古籍。許多人問她,會覺得枯燥嗎?柯菁說,自己從未覺得枯燥無趣,“這可能就是緣分,有熱愛和喜歡在里面”。 讀大學時,柯菁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從事古籍修復算是“半路出家”。不過,她的專業與古籍修復也不是毫無關聯,破損古籍中常會出現散落的碎片,修復師需根據文本邏輯重新拼接。她有古代漢語言基礎、文獻學與文化研究素養,工作時可快速識別碎片間的語義關聯,提高修復效率。 她上手快、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有時一坐下來就很少起身,連哈出的氣、走路帶的風,她都覺得可能會對手上的紙葉產生干擾。 2024年11月19日,柯菁和同事邱俊達拜師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導師杜偉生,成為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修復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弟子。這張“冷板凳”,她將一直坐下去。(記者 李小慶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